論語漫讀(8):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價值傳承的途徑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第一)。

raw-image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人。

 

對『賢賢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不列舉了。我理解,『賢賢』之意就是像賢人那樣行賢事。『賢』,有德之行。前一個『賢』是動詞,『行賢』的意思,後一個『賢』是名詞。如『君君臣臣』的用法。『色』指臉色,『易』指改易。字面上,『易色』就是改變臉色的意思,但特指將不以為然的神色轉為崇敬端莊的神色;由不在狀態轉為全身心投入。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去除鬆懈之色而全神貫注地效仿賢人那樣做賢事。這樣解釋與『見賢思齊』也能相互佐證。

 

緊接『賢賢易色』,後面列舉了三條最重要的賢行德行:為父母做事能竭盡全力,為君主做事願意犧牲性命,與朋友交能言而有信。前兩條都是無條件的,父母君主怎麼要求,就怎麼做;而與朋友交,則有條件,承諾了才履行,不承諾就不必按朋友的要求做。

 

子夏認為,一個人能做到這三條,雖然他以前沒上過學,我也視同他上過學,具有『同等學歷』。我們知道,孔子死後,子夏後來自己也收徒講學。他非常重視實踐教育,先要弟子學會『灑掃應對進對』的基本功,合格後才教弟子文化知識。『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與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那他這段話可能是針對學生登門求學講的。他可能也有個入門分級考試,問一問學生以前幹過些什麼,學生年紀比較小,回答什麼都沒幹過,那就從『灑掃應對進對』學起;如果學生年紀略大,又在家服待過父母,幫過朋友忙,出外做過事等,而且還做得不錯,其言可信或者有聲名能證實,那就登堂入室直接學文。

 

這裡,子夏所言,『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涉及到一個價值觀是如何傳承的問題。按子夏的理解,價值觀不必通過專門的學習而獲得,而可以並且應當通過實踐來習得。事實確實如此。價值觀及相應的行為規範更多地是通過生活實踐來習得和養成。所謂『言傳身教』, 在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塑造方面,『身教』更重于『言傳』。言傳的作用僅在於『知其所以然』,在於為道德規範提供理論的解釋。但即使沒有『言傳』,僅僅通過『身教』,也能將價值傳承下去。

 

孔子所說,『禮失而求諸野』,也是這個意思。沒受到『言傳』者所欠缺的只是缺乏理論的支持和精練的表達,只是『知其然』。但實際上,傳統和習慣對民眾行為的支配力更強大。傳統社會,大多數人是讀不起書的。大多數人沒讀過四書五經,但還是知道應當『忠君』,『孝父』。這些價值已經深入到生活的細節之中了。日常生活中,從小就被家庭和社會教導要給官老爺下跪,要給長輩跪安;不管什麼好事,包括入座、進食等,都是讓尊者長者先。再一個,還可以通過聽說書看戲來接受儒家價值。這樣一代一代地往下傳。

 

自『五四新文化』批孔以來,儒家只是失去了正統地位。儒家『孝』的價值觀有所減弱,『忠』的價值反而加強了。儒家思想壓根沒有離場,一直潛藏在中國社會,或以變異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著中國社會的運行。現在的國學復興,主要在於重新取得正統地位。對恢復儒家思想的實際作用,意義並不大。『忠』不用恢復,『孝』也無法恢復過去宗法家族中父母擁有支配成年子女的那些權力。

 

2017年4月1日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第一)。  孔子說,『治理有千輛車的大國,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勤於政事,不擅改政令;同時自己要艱苦樸素,精打細算,不得揮霍國家財物,要體恤民眾;徵用民力要安排在農閒時間,不要安排在農忙季節。   那麼這句話,是孔子在闡述他的治國理念和手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陽貨第十七)。 這句話很有意思!寥寥數位,但資訊很大。   『巧言』包含兩個意思,一是乖巧動聽,而是不實之辭。如是實話又很動聽,那是善言,善於言;如不是實話說得又不動聽,那就是赤裸裸的謊言。   『令色』就是善於使臉色。比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兩句話講究比較大。歷來的詮釋都沒有講透,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沒看出這也是孔子及儒家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潛移默化卻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我們今天讀《論語》,重點不在於他的原意或字面意思是什麼,而是要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和運用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第一)。  孔子說,『治理有千輛車的大國,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勤於政事,不擅改政令;同時自己要艱苦樸素,精打細算,不得揮霍國家財物,要體恤民眾;徵用民力要安排在農閒時間,不要安排在農忙季節。   那麼這句話,是孔子在闡述他的治國理念和手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陽貨第十七)。 這句話很有意思!寥寥數位,但資訊很大。   『巧言』包含兩個意思,一是乖巧動聽,而是不實之辭。如是實話又很動聽,那是善言,善於言;如不是實話說得又不動聽,那就是赤裸裸的謊言。   『令色』就是善於使臉色。比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兩句話講究比較大。歷來的詮釋都沒有講透,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沒看出這也是孔子及儒家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潛移默化卻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我們今天讀《論語》,重點不在於他的原意或字面意思是什麼,而是要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和運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語句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傅佩榮:「《易傳》很明顯是屬於儒家思想,尤其當中出現的「君子」概念,完全符合儒家的要求。」
Thumbnail
語句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傅佩榮:「《易傳》很明顯是屬於儒家思想,尤其當中出現的「君子」概念,完全符合儒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