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著 陳令嫻譯2020 天下文化出版❍ ❍ ❍ ❍ ❍❍ ❍ ❍ ❍ ❍❍ ❍父母發現子女還需要自己時,會莫名地湧現活力。我認為用生產力判定人生價值,是錯誤的想法。認為只有生產才有價值的人,等到年邁什麼也無法做的時候,就會因為悲傷而決心逃避現實,這正是失智的心理因素背景。我們評斷人的價值時,不應該以做得到什麼為標準,而是著重對方的「存在」。親口告訴父母,活著就有價值。父母製造麻煩是為了吸引子女注意,並確保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所以只要父母相信自己有價值,便不會如此了。失智症患者的清醒,並不是想起過往的記憶,而是了解自己身處何處和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決定每天都要更新關係,表示覺悟到每天都是新的開始,而不是昨天的延續。開口詢問時,內心當然有一絲對方可能記得的期待,但是,試探父母並不會改善彼此之間的關係。父親生活在現在與多重過去自由連結的環境中,他的腦子裡沒有過去式,只有現在式。只要是現在想起來的事,就可以說是「現在」。儘管父母說的並非事實,只要不會造成傷害,就不是什麼大問題。子女無須全面承認雙親說的話,但是可以試著接受,因為那代表了「雙親心中的事實」。為了將來不要後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想起和對方一起生活、感情融洽的時光,便是所謂的「尊敬」。想做什麼應該讓當事人自己決定,旁人不要以危險為理由,逼迫當事人放棄努力。人一旦失去欲求,做不到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多,到時候旁人再如何鼓勵,也很難讓當事人願意活動身體。罹患失智症的父母,彷彿自由翱翔於時空當中。子女唯一能做的,不是將父母拉回時間共通的社會,而是要走進父母獨自的世界當中。就算那個世界難以理解,為人子女者也只能全力以赴。批判父母活在獨自時間中是錯誤的或奇怪的,他們的失智症也不會因而改善。儘管不會做的事情愈來愈多,但父母的退化性是慢慢進行的。短期間來看,每天的日子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面對父母時,應該為了不變而高興。無論雙親是否對子女表達謝意,子女都可以決定由自己先開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