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論語漫讀(11):溫良恭儉讓—孔子是列國諸侯的『知心大姐』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子貢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學生,很喜歡和孔子切磋學問,善言辭,搞外交是一把好手,還會做生意。孔子很欣賞他,稱讚他明理通達,適合從政;子禽,姓陳名亢。一說是孔子的學生,一說是子貢的學生,無所謂了。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到了一個邦國,總是能通曉這個邦國的政事。這是他自己去打聽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是人家主動告訴老師的,老師溫良恭儉讓,人家因此樂意告訴他。如果說老師也有所求,想知道這個邦國的政事,那他求的方法也與別人不同。

 

從子貢的描述來看,孔子態度溫和、對人善良友好,舉止恭敬,生活儉樸,與人相處共事謙讓而不爭先爭強、爭名爭利。所以孔子易於為他人所接納。他周遊列國每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國君,也許還有大夫卿相都很樂意告訴他本國政事。國情國力如何?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如何?實施的國內外政策及效果如何?國內有哪些勢力呀,朝中有哪些派別呀?有些什麼重要人物,相互關係如何等等都算。誰與誰關係好,誰與誰關係壞?國君身邊,誰能說上話,是朝中卿相還是宮中的妃嬪?也很重要,相當重要!孔子當然想知道這些事了,但不用孔子開口問,這些人就主動告訴孔子了。

 

孔子對君子的諸多要求,溫良恭儉讓是其中的幾個方面。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第十六)。

 

這句話,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就比較多,列舉了九條,其中就包含溫和恭,臉色要溫和,容貌要謙恭。除此之外,視思明,看到的東西要想明白是怎麼回事,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聽思聰,聽說的東西也要認真思考,不要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言思忠,說話要考慮是否能兌現,不要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事思敬,做事情要認真負責,不要馬馬虎虎;疑思問,遇有疑惑,要不斷追問直到搞明白,不能糊裡糊塗;忿思難,感到憤怒不要衝動,要冷靜下來考慮採取行動的後果;見得思義,得到利益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不取不義之財,不受無功之䘵。

 

孔子無疑是個很好的聽者,是位『知心大姐』。雖然在老百姓眼裡,孔子是位不苟言笑、難以親近、令人敬畏的大人物,但在國君眼裡,人畜無害;願意與他交心,向他傾訴心中的煩惱。或者如美麗大方、風情萬種的南子,也願意向孔子傾吐心事。

 

孔子周遊列國時,已很有些名望。他那套東西,想恢復周禮,諸侯也肯定耳聞瞭解,知道對自己用處不大。諸侯想要具體的可操作見效快的政策措施,以在列國征戰的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以解燃眉之急。法家更對他們的胃口。對孔子那套說辭,並不怎麼感興趣,只是抱著聽聽無妨的態度。而因為孔子性格溫良,反而願意向孔子大倒苦水,說些有意無意的話。

 

一般而言,君主身邊很少有可以說心裡話的人。孔子是『外來的和尚』,沒有多大利害關係,加上他善解君意,就成為了諸侯的『知心大姐』。諸侯接見孔子,主要不在於向孔子尋求治國良策,而在於心理疏導。再者,通過孔子,間接地給朝中臣相傳遞些資訊,側面敲打敲打他們,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人的性格,從道德上而言無所謂好壞;而對於成功與否,確實有較大關係,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但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或文化環境中,性格對於成功的影響則是不同的。在後來儒家思想主導的中國社會中,如孔子這樣『溫良恭儉讓』的性格更有利於取得成功,而直率好爭、特立獨行的性格則不利於成功,不利於獲得社會承認;而在西方社會中正相反。但整體而言,鼓勵直率好爭、寬容異端的群體更能取得進步和成功。

 

2017年4月18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