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書籍心得】 1天36小時!最實用的全方位失智照護聖經

raw-image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並非我們常開玩笑的失去記憶,它是嚴重的認知障礙、腦損傷(不可逆)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會失去認知功能的「記憶」「推理」「思考」

1.記憶衰退、記不住新的

2.因果推理弱,只能眼見為憑

3.無法思考怎麼行為反應

這三者加起來很嚴重,人們幾乎退化到「幼兒」或「動物」程度

嬰幼兒及動物無法理解複雜的人類社會,也沒有有效、適宜的行為策略

患者無法掌握他們的行為,可是情緒本能還在,會感受不安、恐懼、憤怒(保護自己)、開心

最後就會出現我們看到的失智行為


#他們的心智世界,所以會這樣反應

想想嬰幼兒及動物怎麼應對人類世界?他們焦慮時,嬰幼兒大哭、動物來回踱步、掉毛、孩子尿床不說還企圖掩飾

因為他們理解及能力不足,所以行為相對也只能這樣

失智症也是,功能喪失後,那些無法理解的焦慮和害怕,讓他們出現本能的自我保護行為

舉例來說『當起床後他們看到枕邊居然是個沒見過的人,他們害怕大叫:這人怎麼闖進來的?偷了什麼?會不會傷害自己?

他們破口大罵、拿掃把打人、報警...可是,枕邊人其實是照顧他多年的他的孩子,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他們不是瘋」,而是在有限的認知下,所出現的對應行為。

甚至他們無事可做時也會覺得空虛,硬是找事做(卻搞砸很多事)---其實就像孩子與好奇的貓


#照護策略

這邊有很重要的概念--「腦損傷」不可逆,而心理又建立在生理之上

所以不可一廂情願地認為「我照顧你這麼久,總應該要記得我們過去的一切吧」

一定要放下這種「手斷了還可以再長一條新的」的奇蹟想法

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來採取適當的回應,失智症者能接受到什麼訊息、什麼程度,必需要個別觀察與評估,而非「你給什麼他就都知道」

就像你告訴孩子數學,他根本不懂啊,不如轉譯成數手指頭的生活計算

記得「不能」「不會」「不想」的區分,失智症者會卡在很多的「不能」與「不會」,很多精細的記憶與學習已不再可能

當認知功能低,我們就要用行為療法中的「熟悉、反覆、習慣」形成身體記憶、情緒記憶,這比較有效。

在照顧上要以照顧患者的情緒為主,安撫他們,幫他們確認感覺是正確的,然後協助他們別往「錯誤詮釋」去(這是認知障礙)


#照顧自己,情感也要有所寄託

當人們照顧一個身軀是大人或老人(有老化問題),心智卻是嬰幼兒及動物程度時

再加上長期消耗與環境封閉,肯定自己也會垮的

其中「當照顧者行為失控時」就是最大的提醒。不必自責,那表示照顧者需要被協助

書裡還有好幾個提醒,如:求助專業人員、出去與他人連結(交換資訊與支持)、角色轉變的心理建設(一定會失落悲傷)

而且一定要尊重主要照顧者,這概念也非常好:「唯有照顧者才有資格決定失智症者後面該怎麼辦」,就算不行了決定送安養院也是,而且「適合你的決定就是正確的決定」

我們都不該為了維持一個人而犧牲掉另一個人

希望大家都能有這些正確觀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