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2/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活不過來(existential overwhelm)-人生4千個禮拜


raw-image

挺嚇人的書名,原來你的人生大概只有四千多個禮拜,也或許沒有?


先說作者的文字蠻有吸引力的(對我來說),用一種比較幽默詼諧的方式去舉例,例子也很平易近人,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跟自己人生裡的狀況做一個對比。


應該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故事:在玻璃罐裡要如何放進大石頭、小石頭、跟沙子,答案是要先把大石頭放進去然後小石頭,然後沙子。寓意是要挪出最重要的事先做,在空隙中在做一些如小石頭或沙子的小事,但作者卻說時間管理的真正問題是我們的大石頭太多了,要如何分辨要把哪些大石頭先放進去,這才是最需要討論的。

對比我自己的生活,常常把我認為最重要的工作上的事項先放進去排程裡(這是我的大石頭),然後才能是日常需完成事項,然後最後的沙子是我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然而當我的大石頭太多顆,就會佔掉我原本小石子跟沙子的位子,其實這就是取捨,什麼都要就什麼都沒有,也做不成。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1. 在時間這方面先支付你自己,因為我們常會先選擇隨心所欲的花時間,但到後面心裡真的在乎的事卻沒時間做了,重點是「今天就做一點」而且先別管有其它多少大石頭在呼喚你,要保護你的時間。2. 限制進行中的工作:建議一次三件事,選好後除非等到三件事中其中一件百分百的完成(或乾脆放棄),才能再放入新的一件事在釋出的名額裡。這部分我很有感觸,我本身很愛一次進行很多本書,但到後面一本都完成不了。3. 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巴菲特說,在規劃時間時,應該先安排好前五名,剩下的那20件事,不是有機會就去做,而是應該努力不去做,以免分心。


另一個作者提出的觀點是:「注意力就是生活,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分心與關心是不相容的,在現在這個時代,分心已經是大家共同會面對的問題,我們無法專心做真正在意的事情。但是其實重點不在於分心,分心其實是人類正常的狀態,怎麼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視的事情上,才是需重視的事。

重要之事常為我們帶來不適感,而這種不適感讓人想逃走,所以我們跑去做令人分心的事,即便我們不想把人生浪費在那上面,當你試著專心做你認為重要的事,你是在被迫面對自身的極限,那個體驗特別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你非常重視手上的任務,但你有可能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事情並不如自己所希望的方式進行,這感受會令人特別不舒服,這時我們就會想要分心。重點在於我們眼中造成分心的事物,其實不是根源,而是我們紓解情緒的工具


對這個觀點很有感觸的我,完全明白這是什麼感受,每當我坐在書桌前,想要好好做點正經事時,總是會突然想到~啊~我好像忘了記帳,啊~我好像忘了吃維它命~然後一堆雜事會像成群的跑來的象,把我從椅子上撞開,就像我是被迫不做正經事一樣(笑),後來才慢慢發現原來自己是在害怕,害怕現在自己想做的正經事,其實是廢事,其實沒什麼意義,其實是same shit,為了抵抗去做正經事後可能要面對的自我崩壞,還是不要做了吧~

但如作者所說的:

我們把計劃當成某種套索,從現在拋出去,套住未來,要未來聽令行事。然而計劃永遠只是說明當下的意願,提出你目前認為理想上,你希望如何對未來施展自身微薄的影響力,而未來當然沒必要聽你的。

如果我們就認清,其實我們擁有的時間就是有限,我們也無法真的控制太多事,那麼或許就不會總是活在很焦慮緊張的狀態裡。作者提到如果我們只是把當下這一刻的生活當成通往未來幸福的手段,那麼日子就失去了意義。這讓我想到我其實本質上並不是很喜歡社交的人,但我也明白社交有好處,也是人脈的建立,但如果我只是把社交當成我是想要建立人脈,然後想著這些人以後都可能對我有所幫助,那心裡就只會有目的手段存在,要如何真正的去享受交朋友,跟志同道合的人暢聊的開心呢?而且交朋友反而變成了一種不得不,壓力反而高漲,倒不如想好好認識交流的人就用心交流,道不同的或許就讓彼此經過。

整本書其實不是很厚,重點放在要人直視時間並不如我們所"以為"的那麼多之外,也分析了我們在分配時間時的盲點,現代的資訊如何讓我們失去耐性,活得焦慮,因為到處都是看似有發展機會的商機,到處都是"很值得"學習的能力,到處都是你應該知道的最新流行話題,很多的你需要知道,變得大石頭多到你眼盲,把自己心裡真正在意,真正想做的大石頭選出來,放進你就那麼小的罐子裡,放進你就那麼短的一生裡。


什麼都有最後一次,對於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刻,都當成彷彿是最後一次。人生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現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