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或許如作者所說「以我的年齡,活過的時間已經比剩下的未來還多。」,又或者像《重啟人生》中到了需要盡早跳上「晶體智力」的歲數,什麼是對你來說有意義的人生?對我而言,認為送走父母後,才能開啟我的人生。目標先只想活到50歲,現在才深刻發現我不敢活在父母期望之外,或許與母親職業是教師有關,也常希望得個癌症,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休息了,並在剩下的短暫人生中活出自己,明年到了人生第三輪,也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的取捨。
不過幸好我選擇當「最後一代」,此書作者算是個頂客族,其實翻過幾本此類書籍,作者的維生方式普遍是文字工作,但這也或許是反過來因為文字工作而出書被讀者看到,作者寫到「算起來,月收28K、年收三十萬出頭就確定能存活,這數字不難達成,靠寫作維生是有可能的」
其實這就是基本工資了,自認有意義的工作可能辛苦但不賺錢是產業結構的因素,在《轉職思考法》提到「一個人的市場價值,你也可以想成是收入的期待值,受『業界的生產性』的影響最大。」就如同此書提到的文青「慘」業。換句話說,如同許多書提及的,如果想要從事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那要有降低收入的心理準備,至少在起頭時往往會是如此。
以前我也是劇團的團員,知道藝文產業的辛酸,許多藝術工作者都需另尋工作維生,他們不努力嗎?不是,只是對社會而言沒有「產值」,就如同許多運動員,付出努力但往往入不敷出,如果沒有成果,待年紀老去則對社會而言再也沒有產值。作者也對社會的價值觀提出質疑:
正是因為受不了「穩定正經」的職場觀,不相信「美滿退休」的幸福觀,不理會「致富圓夢」的財務觀,才踏上自由工作的路,設法打造渴望的工作與生活。希望醒著的每分每秒都在做喜歡的事,有時間優雅過生活,能陪伴該陪伴的親人和朋友,這些簡單的事,不需要那麼多財富就可以達成。
「體驗」是這一群人所追求的,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就算坐雲霄飛車吐了一地也是種人生經歷,如同《重啟人生》寫到:
你望了望峭壁下方,不確定那裡等著的東西,將帶來快樂還是痛苦,最可能的結果是苦樂參半。但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做。別想了,就跳吧。—《重啟人生》
此書作者亦提到:
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因為準備好的人不一定需要這個機會,而且嚴格說,沒人能在事前知道自己準備好了沒。機會可能站在有勇氣和有時間嘗試的人身邊,我希望自己有勇氣,而且隨時都有時間,去完成自己喜歡的事。
問題在於前方是一道峭壁,而不是循序漸進、能試水溫的斜坡,To jump or not to jump, that is the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