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非特定,但真實的傷害

〈非特定,但真實的傷害〉2023-01-22


  如果我們真的要討論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那麼,是否真的存在有一個特定或不特定的人因為這一特定的行為受到傷害,便不會是真正影響其對錯的因素。


  換句話說:一個行為不會因為它傷害到人就必定是錯的,也不會因為它沒有傷害到人就必定沒有錯。尤其當我們的這個時代,人們特別標示出了「傷害到情感/感受」作為介於「具體的傷害」和「沒有傷害」之間的第三種情況時,它就讓問題更加地撲朔迷離。



  從一個最基礎的立場出發,我們都不會希望人的言行受到無節制與無特定標準的審查。而「傷害到情感」就是一個會令這裡產生模糊空間的破口。設想一種狀況:一群特定國籍的人因為你批評他們的國家領導人而表達憤怒,你可能會說「噢,抱歉,傷害到你們的情感」,另一個人則對你說:「你不需要因為說出事實而道歉,是他們自己玻璃心」。


  這種狀況說明了,人們在考慮「傷害情感」問題時,並不真的在乎那些情感,而是會去裁斷那些情感值不值得被放上檯面,如果對方「玻璃心」,他的情感就不那麼需要被考量。但如果對象不是一個「玻璃心的群體」,那相關的話則一句也不該說。



  這樣的差別對待是毫無道理的,納粹玩笑、南京大屠殺玩笑、228玩笑的嚴重性是不能排序的。如果一個人被打傷,我們不會荒謬地因為他比較不強壯而去說「那只是因為他太弱小,是他玻璃皮肉」(當然,令人沮喪地,的確還是有人會這麼說)。


  但「傷害情感」卻經常地被這樣討論,這一部分是因為:傷害情感更沒有那明顯的外傷可以去驗證。但另一部分是,面對這些事不關己的問題,人們更願意去要求被害者變得更好,而不是挺身做出改變。



  為了做出改變,為了使真實的人的生命體驗獲得改善,我們終究還是要回到是否有人會受傷。但為了更好地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專注的便不是任何一次行為中的任何一個人的特定感受--雖然那些感受非常真實且重要,但那是他與他身邊的人的課題,我們的插手並不能起到太多作用(或許能做的,僅僅是在遠處給予支持)--而是總體而言,這種類型的行為是否終究要讓世界裡的人的生活體驗受到負面影響。自此,我們的工作便被歸納為:去更廣泛地避免現在與未來的真實的人受到傷害,以此來完善對一特定行為的評判。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2eJJnxkHLNaEXrKBnap4ssWdvs5iWpQ8HZnpNVBWWNZ4rW6GQZwQ43WyQA7Q2qTox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