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身分認同是改變的基礎

《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James Clear將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成果,例如減重、出書、獲得冠軍等,通常我們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原有的習慣與系統:例如養成清理書桌雜物的習慣讓工作順暢,我們所建立的習慣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第三層則是改變身分認同,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的信念:我們的世界觀、自我形象、對於自己與他人的評價。這個層次多半與我們抱持的信念、假設及偏見有關。

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時,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結果,這樣的作法會將我們引導至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例如我們通常會這樣想:「我想要變瘦(結果),而只要堅持一六八的飲食方式,我就會變瘦(過程)。」我們會設定目標,然後確定達成目標應該採取的行動,卻不去思索驅使他們採取那些行動的信念。Clear告訴我們,這並不是好的作法,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我們應該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因是與身分認同不符的行為無法持久,Clear指出我們也許想要更有錢,但如果我們的身分認同傾向消費而非創造收入的人,我們就會一直被吸引去花錢,而不是賺錢。當我們不去改變過往的潛在信念,就難以改變習慣。這一個說法與BJ Fogg所談到的「自我形象」類似,一旦我們開始改變習慣,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會跟著改變。例如,一旦養成吃蔬食的習慣,你的自我形象就會變成更健康的人,一旦我們將自我形象定位在更健康的人,我們就會注意改善一些「不健康」的習慣,例如晚上會喝喝小酒。這都是自我形象引導著我們的改變,因此,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持續改變的基礎。我們的行為反映了我們的身分認同。

因此,

- 目標不是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

- 目標不是跑一趟馬拉松,而是成為跑步的人。

- 目標不是學會一種樂器,而是成為演奏音樂的人。

Clear說明,身分認同的過程只需要簡單的兩步驟:

1.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

一開始決定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正在變成我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因此,清楚的身分認同,是引導改變的指南針。缺乏身分認同,不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改變的就如同沒有方向的船,不知道改變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圖片來源:原子習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