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民主的標準

raw-image

  結果發現真正在消費陳俊翰的人大概是我。從他參選到事件爆發,一篇一年半前的文章,方格子上面多了五千五百個閱讀量,在臉書上增加了五十幾個讚,還有許多選擇追蹤的陌生讀者,雖然還是相當稀少啦。我除了對俊翰及這些讀者心存感激,但我還是覺得如果這些流量可以換成錢讓我買杯咖啡多好。還好因為我不是菁英,也不是網紅,所以這些增加的流量大概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但既然要蹭就蹭好蹭滿,針對夜夜秀的事件再多做一點發揮,同樣希望視角可以有些不同,不要讓您浪費閱讀這篇文章的時間。

 

  這兩天在各種社群媒體上,除了繼續撻伐王先生的聲音之外,也不乏看到許多自詡為逆風發言的人士,他們說焦點被模糊了,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刻意引導風向成霸凌身障人士,來以此淡化或迴避王先生對台灣民主(喔,應該說是對民進黨選舉造勢)的批判。我並不認同這個說法,但是這個觀點還滿有討論空間的,所以來聊聊這件事。現在比較常看到的反對說法是,王先生身為沒有民主普選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憑什麼對台灣的選舉說三道四?其實俊翰自己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持同樣觀點,在這裡我必須很抱歉的表示我沒有那麼同意這個說法(看我多沒良心,還沒過河就拆橋公開反對陳俊翰了),主要是我認為既然是公眾事件,任何人都有權力有自己的觀察並陳述公開,即便那樣的觀察是戴著濾鏡或另有意圖的,我們依然可以試圖從中找到這個觀察出可以存在的價值。而且假使這個觀點成立,那同時也有很多身在中國的人民表示對台灣選舉表示認同、羨慕、嚮往的,這樣的言論也會以同樣的邏輯被視為「沒有資格成立」,那或許也有點可惜。當然更可以從這樣的邏輯延伸出,民主國家的人民沒有嘗過在那個專制國家當韭菜的滋味,同樣也沒有資格批評身為韭菜的快樂。真的要這樣說下去就沒完沒了了。

 

  而所謂的「海外反賊」,也就是中國出身,現在移居言論自由國家的海外異議人士,對於王先生的操作方式比較常看到的解釋是,刻意貶低包含台灣、美國等國家的民主制度和成就,不只讓牆內產生「民主也沒那麼好,還是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比較好」的感覺,也讓台灣人產生「對啊我們的民主好糟糕,對岸的制度再差也不過就是跟我們一樣爛,那誰來統治還不是都沒差。」這樣的結論,總之就還是一種認知作戰。我大致上認為這樣的邏輯是合理的,尤其是當反對黨「綠共」、「塔綠班」這種稱呼喊得震天價響的時候(題外話說一句,我每次聽到這種說法我都覺得這確實是很侮辱性的說法,不過是侮辱到真正的共產黨和塔利班,民進黨這種程度就跟他們相提並論,也太瞧不起共產黨跟塔利班了吧。簡直是因為我跟金城武一樣都站著尿尿就說我像金城武一樣)(對不起我其實不確定金城武是不是站著尿尿)。但是我真正想說的是這個概念的反面,包括了許多中國人以及那些也有同樣想法的台灣人,如果說你們堅定相信台灣、美國的民主不夠好,甚至是假民主,那你們想像中的「優質民主」、「真民主」是什麼樣子?總不能不知道真的長怎樣就說別人是假的吧?

 

  不如先從這次王先生節目上的批評開始吧!他去到選前兩天的造勢大會,說現場有音樂、有樂團,像一場大秀,還把身障人士推出來,演講時旁邊還有配樂太煽情。好,如果這是王先生認為這是「劣質民主」,那我們可以合理推論他認為的「優質民主」應該是要把這些他認為的「煽情元素」排除在外吧,把那些音樂全部拿掉、燈光只留下最素樸的照明功用,選舉標語不能用單純的口號,而是要把政見用非常務實、像是法條般嚴謹陳述,每一位上台的人都應該盡力屏除會勾引起群眾情緒的言行……能不能辦得到?其實可能可以,但是可能會比法院開庭還無趣,然後弄出一個沒有人想要參與的選舉活動。然後這樣的晚會要是給王先生看到,沒有人的話他還可以說「台灣選舉人民的參與意願很低,不能代表人民」,很多人來卻都還是安安靜靜極度理性的聆聽政見,他也可以說「台下選民反應冷淡,表現出對選舉的不信任」。要挑毛病就徹底一點好了,上台候選人的資格審查也得更仔細一點,身障人士不該上台,不然是為了博取同情心;那太醜的可能也不行,因為也有可能會醜到有人同情(請不要剝奪我這種人的參政權);太帥太美的更不行,否則就是賣花瓶形象愚弄選民;學歷不好的不行,因為書讀不夠怎麼問政;學歷太好的也不好,遠離普羅大眾只會成為象牙塔裡的菁英政治……所以到底怎樣才會是王先生,以及譏笑台灣選舉的小粉紅,甚至那些在台灣內部大聲贊同王先生批判台灣民主的人民心目中的「優質民主」?

 

  好,我知道還是會有人說我在狡辯或是模糊焦點,台灣的民主難道不能批評嗎?當然可以,但是首先是這些批評不能完全脫離現實,以「煽情」這個批評來說,我們都希望選舉可以更理性,而且顯然不是把理性放進選舉口號裡就理性了(我的媽啊真的有人這樣認為),但是說明自己擘劃出的充滿希望的藍圖讓台下支持者歡呼是不是煽情?想要提醒選民其他政黨的問題是不是煽情?候選人講話時有配樂就是煽情了?你或許還會說可以感性,但不可以煽情。對,我也認同,問題是感性和煽情的界線在哪裡?更何況煽情實在是太有效的工具,你看這次王先生的事件過後,沒有一個政黨敢出來說別人太煽情,因為一方面一個十幾二十萬人聚集的場合本來就很難維持理性,二方面這個幾十年來積累的選舉文化已經是一種「公共財」,甚至你要說是「共業」也可以。我只能說煽情只要不要引導到仇恨等負面情緒,在這樣的場合應該都可以被容許。總而言之,用過高甚至相斥的標準、幾近苛刻地以「完美主義」來衡量的民主,有沒有可能存在?那「無法達到完美的民主」是不是拒絕民主、否定民主的理由?

 

  我不是政治學專業,但是我對「民主」這件事的認識和思考是,它的根基反而是根植於「完全不相信完美」,既不相信會有永遠完美的執政者,也不相信會有政府組織永遠會以「為人民服務」,甚至民主對人民的判斷能力也是半信半疑。民主永遠在疑神疑鬼的挑剔,並企圖藉著這樣的挑剔讓自己離錯誤的方向更遠一點點。如果把民主擬人化,會有很高的機率看起來有點惹人厭,你甚至可能覺得他有點猥瑣,因為他老是皺著眉頭挑剔身邊每一個細節,有些挑剔有道理,有些挑剔你覺得他在無理取鬧,當你說出任何對未來的美好想像,他第一時間的回應都應該是懷疑地看著你,說:「你確定?不見得吧!」你有時候會被他搞得很煩,然後你看向旁邊,共產主義會是一個高大俊美的演講家,風度翩翩,口才便給,他會說出一個美好得一塌糊塗的未來,你會覺得跟著他一定很棒;不然甚至另外一邊那個專制主義的霸道總裁好像也不錯,虎背熊腰,雙眼放光,他老是看起來什麼都很有辦法。小的時候你會把霸道總裁當成偶像,年輕的時候甚至會跟演講家談一場戀愛,但是有一點年紀之後,如果你要一起創業,你會找這個不太討喜的民主。因為你知道找霸道總裁你只會成為他的血汗勞工,然後你會發現演講家說的美好未來根本行不通,他只會一直叫你掏錢彌補公司的虧空,然後把錢拿走宣稱那是屬於你們共有的股份。民主還是那個不太討喜的樣子,但是你會發現他的挑剔有點道理,他對你的質疑會讓你回頭想想是不是有什麼風險確實是被疏忽的。甚至是就算你們創業一陣子,賺了點錢,你對他說:「當初選擇你好像真的比較好!」他也同樣會懷疑的看著你說:「你確定嗎?」

 

  所以我想說,民主並不完美,民主永遠不會達成完美,甚至民主可能有點恐懼完美。因此請不要拿「不完美」來批判民主,也不該以「不完美」作為對民主失望的理由。民主從來都不是一個社會發育最終的結果,像一面華美的錦旗,拿到了就沒事了,民主更像是一個工具,他小心翼翼的控管風險、分擔責任,以及最大程度的降低權力轉移的社會成本。當然我們可以企圖把民主變得更好一點,只是把民主變得更好的方式,還是只有民主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