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大學?大學到底是學校還是職訓場?畸形的大學教育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你有想過嗎?你是為什麼而念大學呢?是父母的期望?還是希望考試有個終點?是自己的意願,還是想要有個好發展呢?


這個時代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選擇讀大學的原因,可能都是為了那張文憑,雖然文憑不一定有用,但沒有文憑一定很難找到工作。今天我們就來聊,大學到底應該是為了職業養成?還是應該以研究學術、提升文化為出發?而我們對於大學教育,又該有什麼樣的想像呢?

大學設立的初衷

讓我們先來講一下,大學設立的初衷,我大中華民國的大學法裡面寫到:「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開宗名義的就說明了,大學的設立跟職業的養成,其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這又不得不提到,我們大中華民國,當初教育體系設立的時候,很大一部分是借鏡德國,而德國高等教育所強調的是:「大學教育旨在研究高深學術並創造知識。」不過這種思維,常常讓大學被民間批評,是不食人間煙火,過度理想化的象牙塔。


過去臺灣的高等教育,主要分為大學跟專科兩種類型,大學主要注重菁英教育,專科則專注技職教育。當時就業市場的需求,還有供給是相對平衡的,所以大學畢業了以後,可以輕鬆地找到工作。所以就業市場就不會太緊張。


但是隨著學校的急遽擴張,還有少子化的影響,造成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教學品質相對也受到影響。經濟不景氣也導致了就業不穩定,讓很多家長希望子女,可以在大學就學期間,獲得實用的專業技能,可以畢業即就業,提早在就業市場卡好位,避免被業界淘汰。


教育部在輿論的壓力之下,開始要求大學,要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甚至希望把畢業生的就業率,列入大學的評鑑項目裡面。所以大學就開始越來越注重「技職化」,但卻跟大學法的初衷背道而馳。


為了解決低就業率的問題,各大學紛紛推出各種配套措施。例如鼓勵雙主修、設立就業學程等措施,對非應用科系的學生有所幫助。學校也積極輔導學生考證照、英檢,設立產學合作的課程等等,這些都對畢業生的就業有幫助。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設專門的就業輔導室,由專人負責來輔導就業,幫助學生媒合實習或是工作機會之類的。


但對於一些就業率比較低的科系,比如說文史哲等科系來說,通常會面臨停招、轉型或是整併的處境,這也導致大學發展方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失衡。為了因應這個情況,教育部開放各校辦理學士後專業學程,幫助就業弱勢的大學畢業生,修讀比較具有工作機會的課程。


甚至為了應對就業的問題,一些以往在大學裡面,沒出現過的學程,像是會展人才、土地開發、證券分析、美妝美容等等也紛紛出現。這些學程的設立,主要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大學變成社會最低門檻?

以前的大學,一直被視為一座高聳的城堡,是爸媽希望兒女成就大事的地方,他們甚至願意借錢,也要讓孩子考進去。但這十幾年來,臺灣的大學變得非常多,讓大學入學門檻變得非常低,滿足了家長們,讓子女進入大學的願望。但是隨著大學生,還有研究生人數的快速增加,大家開始思考,讀大學有得到了什麼好處嗎?


在這個時代,大學文憑好像已經變得不怎麼值錢了,這讓年輕人對上大學的意義,就變得比以前更迷惘了!以前大家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想都不想就進了某個科系,希望畢業以後,還能靠著文憑找到不錯的工作。又或者是隨波逐流,選科系只因為「考試分數剛好夠」,迷迷糊糊就進了校園,最後卻發現,哎?我好像畢業就失業了,只能幫QQ了。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但今天學生在升學的路上,找不到人生目標,再加上高等教育便宜,往上念就成了逃避出社會的最佳選擇。臺灣現在的大學太多,結果就是很多人,就算對讀書沒興趣,或是不適合也硬是要去讀大學。這搞的結果就是,很多人背著沉重的學貸出社會,但因為學歷不值錢,就找不到好工作,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年輕人得多打幾份工,只是為了還學貸,沒有多餘的精力專心學習。而且這樣的大學學歷,對他們未來幫助也不大,感覺也挺悲劇的。


這也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用落差」,學生擔心出了社會,我能不能學以致用?產業會擔心,我是不是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學校或教育單位擔心,學校教的是不是能銜接職場?雖然已經有「產學合作」、「職場實習」這類的計畫,但就數據跟實際狀況看來,學用落差的問題,似乎還有待努力才是。


《遠見雜誌》在2017年,跟yes123求職網合作,進行「上班族對大學觀感大調查」,有高達55.4%的上班族認為,第一份工作無法學以致用,如果只看現在的職位,也有54.8%的人從事,和大學讀的沒有相關的行業。調查結果也顯示,上班族並不會因為多工作了幾年,就能慢慢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


就結果來看,好像就算上了大學,也沒辦法學以致用。那當初大家又是為了什麼上大學的呢?

學用落差是正常現象嗎?

很多中小企業抱怨,學校訓練出的畢業生不好用,但問題真的是出在學校嗎?當企業找不到適合人才,很容易會怪罪學生踏入職場前的最後一站,也就是大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幾年國內很多大學,一窩蜂開設相關課程跟學程。其中就有幾所名校,在政府鼓勵之下開設各種學院、學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乍看之下,大學順應業界開設課程,這是一件好事,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用落差,但是以目前的發展狀況來推估未來,其實放長遠來看,大家多半不看好。


當人才的培育,過度往熱門產業傾斜,產業的量能過度集中某個領域,長期而言,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和諧都有不利的影響。學校本來就是個學術單位,各科系都擁有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教授則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用四年的時間,逐漸幫學生搭起理論框架。


比起大學生求學四年,那些沒讀大學的人,有四年的時間培養一技之長,業界如果真的想要找到即戰力,相較於大學畢業生,不如找那些已經有專業技能的人,這才是根本之道。其實有時候,我們會嘲笑淪陷區的就業率問題,比如說只要有做兼差的職業,就可以算進就業人口裡面,又或是大學端,不斷的在延長學生畢業的日期,好讓就業率跟失業率的數字,能夠好看一點。


但拉回我們臺灣,其實也是有類似的地方,比如五學年學碩士學位,來延長學生的畢業年限,但這也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如果從這點上來看,我們對於對岸的政策,可能也就笑不太出來了。


很多父母做了一輩子,他們不喜歡的工作,只希望子女不要步上他們的後塵,學生汲汲營營拚上了一所大學,現在卻為了配合業界,忽略學生單方面的發展,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輪到,學生們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那一天?


很多時候,不是教育沒辦法跟業界接軌,而是學生對大學所學的東西沒興趣,所以畢業以後就改行了。你想想看,一個美術畢業的跑去做金融,學機械的跑去做法律,又或是博士生跑去炸雞排,這之類的新聞其實都不少見,然後被業界的批評說,啊你沒有學以致用啦!但是如果因為學了這個就要做這行,為了配合而配合的話,那這一切合理嗎?


沒有產業能永遠長紅

產業變化的速度很快,大學畢業至少要讀四年書,學界跟業界硬是要做連結,那可能需要一個預言家,永遠先預先,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才是。


沒有一個產業能夠永遠長紅,所有的產業都是如此。產業會循環,總是會起起落落。大學現階段努力培養人才,用來符合特定產業的需求,未來可能會有人力過剩的問題。之類的問題,臺灣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了。相信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先是大量的人才投入光電研發,但又因為硬體技術難以突破,導致產業發展緩慢,再來是生技產業,也有很多人一窩蜂投入,但因為政治因素,最後一蹶不振。


最近就是在推半導體產業了,但也沒有人能保證,這個產業能紅多久,更何況大學培養一個人才,至少需要四年以上。當學士班一窩蜂跟著趨勢引進課程,等到未來產業的熱度降低了,現在培育的特定領域人才,卻可能也已經無處可去了。


現代大環境變動的非常劇烈,產業的景氣循環,可能每3年就變動一次,如果學校把自己當作職業訓練所,可能等培養4年以後,產業的需求又改變了。企業也不應該把培育人才的責任,全都推給大學,而是要提供完善的在職訓練,以及職涯規劃來提升競爭力。


但很多企業的節流,都習慣先砍教育訓練,有的企業甚至沒有編教育訓練的預算,員工想要進修還要簽賣身契,或者KPI必須達標才有資格,但企業之所以會這樣想,基本還是利益的權衡,畢竟誰也都擔心,自己投資培養的人才就這樣走了。


任何的工作,一定不會有所謂100%,完美符合工作需求的人才,而是應該是透過培訓,讓他們的工作能力與時俱進、適合公司的需要才是。

所以念大學是幹嘛用的?

在臺灣,高等教育普遍獲得政府大量資助,讓臺灣的高等教育,相對來說費用很便宜。但這其實不是我們的學費很便宜,而是有大量從其他機構,或是政府提供的資助。這樣的制度讓在升學的過程中,每提高一點成績,所帶來的報酬率相對較高。學生成績越好,學費就相對降低,同時學校的資源,也會因教育部的補助而變得更加充足。


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從小就想進臺大,因為進去真的是賺到了!這裡的教育不但便宜,還提供了更多學習的機會。這樣的觀念代代口耳相傳,導致大多數被升學熱潮所影響的人,就算不知道他的發展背景,也會根據這些訊息,認為「拿高分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這也是我們的教育改革,一直無法成功推動的原因之一。


其實我們的教育,並不是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而是希望他們拿到好成績。這樣的教育方式,學生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未來的人生,到底有什麼價值嗎?這是比較少人會去思考的問題。


現代的社會就像一棟百貨公司,每一個樓層都有不同的功用。而大學教育就像是一座電梯,你可以選擇搭乘,憑自己的努力到達某一個樓層,終其一身在那裡深入、耕耘;搭電梯需要等電梯,等電梯就需要時間嘛!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走樓梯,看是要上二樓,或者就在一樓努力生活。有些人一出生就在五樓、十樓,相對拿到的資源就比較多嘛!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去羨慕他們,或是覺得覺得很衰。當然也不是說,你選擇往上了,你就一定要停在這裡。



也不是說你先選擇就業了,就再也沒有機會進入大學了,但你要付出的成本,就遠比你是學生的時候付出的更多。所以當你做出這個會影響你一輩子的決定時,可以好好的想一想,這個決定到底是你想要的,還是只是為了,滿足其他的人需求而去做的決定。



假如他真的很想成為,歷史專業的學生,但卻因為父母想要他當個工程師,那就算他完成了所有的學業,也不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所以強迫去選擇某一個專業,他或許也很難做到專精,這對未來發展來說的話,也不是什麼好選擇才是。


懶得看文字的話,歡迎來看YT影片,我們用說的給你聽!


avatar-img
90會員
138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最近這幾年 中共的「灰色作戰」還有「認知戰」 他們發展這些 利用心理認知出發的戰術跟宣傳手法 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 就已經存在了 今天讓我們聊聊中共宣傳部門的發家史吧!
臺灣有很多名嘴都會說,只要淪陷區內部發生問題,可能是經濟,也有可能是底下的小夥伴們叛變,那我們的習大大,就很有可能會選擇,打臺灣來解決內部問題。那大家也知道,最近淪陷區的狀況不是太好。 那問題來了,淪陷區會像名嘴說的一樣,選擇跟中華民國開戰嗎?
這幾年好像常常聽到公投,大大小小的議題,都能扯到公投,而且明明是社會議題、全民投票,卻經常成為政治操弄的手段,公投會是把我們劃分成藍、綠,區分我們政治傾向的一種手法嗎?
「白狼」張安樂被高檢署傳喚出庭,因為他年初的時候,在廣播上聲稱要「成立紅色隊伍」、「宣揚和平統一」、號召民眾「陣前起義」,於是民眾越想越不對勁就被告發了他,依照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以及《內亂法》傳喚。 原來台灣也有《國安法》嗎?我們還有可能被「告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台灣的《國安法》吧!
這次我們要來聊一聊國家法案的新鮮人,2020年1月誕生的《反滲透法》!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最近這幾年 中共的「灰色作戰」還有「認知戰」 他們發展這些 利用心理認知出發的戰術跟宣傳手法 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 就已經存在了 今天讓我們聊聊中共宣傳部門的發家史吧!
臺灣有很多名嘴都會說,只要淪陷區內部發生問題,可能是經濟,也有可能是底下的小夥伴們叛變,那我們的習大大,就很有可能會選擇,打臺灣來解決內部問題。那大家也知道,最近淪陷區的狀況不是太好。 那問題來了,淪陷區會像名嘴說的一樣,選擇跟中華民國開戰嗎?
這幾年好像常常聽到公投,大大小小的議題,都能扯到公投,而且明明是社會議題、全民投票,卻經常成為政治操弄的手段,公投會是把我們劃分成藍、綠,區分我們政治傾向的一種手法嗎?
「白狼」張安樂被高檢署傳喚出庭,因為他年初的時候,在廣播上聲稱要「成立紅色隊伍」、「宣揚和平統一」、號召民眾「陣前起義」,於是民眾越想越不對勁就被告發了他,依照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以及《內亂法》傳喚。 原來台灣也有《國安法》嗎?我們還有可能被「告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台灣的《國安法》吧!
這次我們要來聊一聊國家法案的新鮮人,2020年1月誕生的《反滲透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學生活就像一場精彩的冒險,你的選擇將決定你未來的方向。從認清自己想要什麼,到建立豐富的人脈,再到善用校內資源與自主學習,大學的每一步都將成為你成長的基石。無論你想要成為學霸、社交達人,還是追求真正的興趣,最終的選擇與行動都是由你主控。所以,勇敢去追尋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享受大學帶來的自由與挑戰吧!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學姐,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我幾年前剛上大學時被學妹問的問題。的確,上大學是什麼,一直都是現在人在討論的一項人生課題。 到底……大學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留學的決策過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值得思考。當面對留學這個問題時,應先問自己為何要留學、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的目標等問題,而非簡單回答「要」或「不要」。作者希望讀者能夠對自己的抉擇進行深入的思考。
在高中時期,許多學生對於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幻想著大學是個可以放鬆、玩樂的四年,能夠擺脫繁重的課業壓力,盡情享受社團活動、交朋友和自由生活。然而,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期待,影響學習和成長。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需要正確認識大學的真正目的,並調整心態,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我們必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上學的目的與意義,並提供了個人的學習心得以及傳承給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為何要上學因何而發生?博蒙特與弗萊徹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陳舊的款式一般不會有新穎之處,也不會有人仿效; 然而,我們知道,二十年前流行過的款式還會重新受到人們的喜愛。這把視野帶到了全新的高度。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意義,那麼就必須慎重考慮。儘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對為何要上學保持懷疑的態度。
Thumbnail
大學生活就像一場精彩的冒險,你的選擇將決定你未來的方向。從認清自己想要什麼,到建立豐富的人脈,再到善用校內資源與自主學習,大學的每一步都將成為你成長的基石。無論你想要成為學霸、社交達人,還是追求真正的興趣,最終的選擇與行動都是由你主控。所以,勇敢去追尋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享受大學帶來的自由與挑戰吧!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學姐,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我幾年前剛上大學時被學妹問的問題。的確,上大學是什麼,一直都是現在人在討論的一項人生課題。 到底……大學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留學的決策過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值得思考。當面對留學這個問題時,應先問自己為何要留學、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的目標等問題,而非簡單回答「要」或「不要」。作者希望讀者能夠對自己的抉擇進行深入的思考。
在高中時期,許多學生對於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幻想著大學是個可以放鬆、玩樂的四年,能夠擺脫繁重的課業壓力,盡情享受社團活動、交朋友和自由生活。然而,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期待,影響學習和成長。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需要正確認識大學的真正目的,並調整心態,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我們必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上學的目的與意義,並提供了個人的學習心得以及傳承給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為何要上學因何而發生?博蒙特與弗萊徹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陳舊的款式一般不會有新穎之處,也不會有人仿效; 然而,我們知道,二十年前流行過的款式還會重新受到人們的喜愛。這把視野帶到了全新的高度。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意義,那麼就必須慎重考慮。儘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對為何要上學保持懷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