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些使我焦慮的詞——應該

想寫這個主題很久了,但是一直不知道該如何下筆。直到寫完上一篇才發覺,嗯,好像可以了。




「應該」2個字,大概是造成我們如此焦慮的罪魁禍首之一吧。


我覺得我的生活裡,好像沒有一刻不被「應該」影響。真的是任何時刻。遇到一個問題,我總是先問「應該怎麼做?」而不是「我想怎麼做?」;想開始寫一篇文章,是想「應該寫什麼?怎麼寫?」想開始經營自媒體,是問「應該怎麼做?」而不是「我想怎麼做」。


或許你覺得這只是在玩文字遊戲,但不知怎麼的,我相當相信「應該」與「想」背後有不太一樣的意思。「應該」的潛台詞是:有標準答案,而我的答案則肯定不是標準答案;「想」則沒有潛台詞。


我意識到,自己做大多數事情時,幾乎都會下意識地想:

「這件事應該怎麼做才好?」
「文章應該多加點生活經驗,多舉點例子」
「這份 code 應該能寫的更簡潔」
「在英國生活應該把握機會多出去走走」
「天氣好應該多出門曬點太陽」
應該要寫對人們有價值的文章」
「你應該多看看別人做了什麼,別只顧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要寫還可以寫出大概 3000 字吧,但我想這樣就夠了。


應該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他們大都是有道理的,也因此我們通常難以反駁。然而知道那樣做有道理,不一定代表我們真的那麼做。而我想這就是上一篇所說的「無以名狀的焦慮」的產生之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