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為什麼學了再多身心靈課程,我的人生還是都沒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前言


我有時候會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我學了再多身心靈課程,我的人生還是都沒變?」,其實這也不限於身心靈課程,所有的學習課程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在運作。




為什麼我會覺得我的人生一成不變?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

因果循環三要素:信念、行動、事件

因果循環三要素:信念、行動、事件


因果循環是由「信念」、「行動」、「事件」組成,原則上「事件」已經是發生的結果,如果不想一再遭遇到相同的事,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


  1. 改變「信念」
  2. 改變「行動」


透過課程學習而來的東西,會轉化為「知識」。


我們其實未必能將知識轉化成信念,因為我們接收到新的資訊時,我們不見得會想要把這個資訊留在腦海中。畢竟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訊息遠超過我們能夠負荷的量,如果每則訊息都要記住、都要融會貫通,我們的精神力完全無法負荷。


所以其實我們的潛意識會主動幫我們分類,把「不重要的訊息」排開,可能是封存,可能是直接丟棄。我們只會記住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而對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會列入我們的「信念」清單。


「信念」是我們所有人的重要組成之一。


當我們相信什麼信念時,我們的行動會改變;我們的行動改變時,我們遭遇的事件會改變;而我們遭遇的事件,又會去加深我們的信念


換句話說,你打從內心相信的信念(也可稱價值觀、概念),將會決定你所遭遇到的事。


既然如此,你覺得「信念」會是這麼容易改變的嗎?




我要怎麼改變自己的人生?


我們學習任何課程,我們聽老師講課,基本上都是試圖改變「信念」,並進而引發後續的變化,好讓自己的生活產生改變,因為改變想法乍看之下是最輕鬆的選項,好像什麼都不用做,人生就會有變化一樣──


事實上,要打破輪迴的迴圈,最困難的就是從改變信念開始。


所以一般人在獲得某個新的概念、想法、知識後,儘管這些知識還無法直接化為新的「信念」,但他們會先付諸「行動」,透過新的行動來產生新的事件,藉由過去不曾體驗到的事件來真正感受到新的信念代表著什麼,然後慢慢學會接受這個新的信念。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俗語會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理論上你要待在原地不斷思考,想到自己頓悟,當然也可以,但這樣的難度遠比「先做再說」要難得許多。


許多宗教會反覆研讀某些經典,就是在試圖直接透過改變信念來影響自己的一生,但往往他們要反覆研讀幾十年,才能理解某段話的意義,甚至可能直到死前都無法理解教義──這是當然的,因為他們一開始就選擇了地獄難度的關卡。


許多能夠被人稱頌的教義、經典都是偉人們經歷了許多事件,結合自己人生的結晶才統整出來的「結論」。如果我們拋棄脈絡,只看最終被傳誦的金句,我們要真正理解當中的意義,自然是難上加難。


所以事實上,要真正能「讀懂」某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


實際去做做看,再依照自己的反應,去調整成更適合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絕對不推崇「完全模仿偉人的行為」,把自己當作偉人二號之類的存在。因為那會讓人失去自我,學到後來會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是只擷取自己覺得不錯的部分來模仿,模仿後根據自己的好惡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來進行調整,這樣的方法就很值得推薦──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只不過──


因為嚮往而追尋新信念的同時,也務必記得「我是誰」。


過去已經有人總結出一套不錯的概念,這東西肯定是值得參考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記得「我是誰、我在哪、我身邊都是怎樣的人」──別人的想法當然很棒,但我們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來篩選、刪除、新增適合自己的概念。


否則,我們可能會學到不適合自己性格、不適合自己所處環境的知識。如果懂得調整還好,但若是堅持拿不適合自己的信念來蠻幹,通常最後不僅沒獲得更舒適的生活,反而還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我不小心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亂了,該怎麼辦?


就老老實實地先收拾好目前一團亂的生活,並且好好檢視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過往嚮往的那些東西。你可以考慮跟著這篇文(如何自我解析「我為何感到受傷」?)做自我覺察練習,去梳理你的人生。


因為你也許是因為不太了解自己,才會不斷做出其實並不適合你的選擇,這些不適合的選擇一多,你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糟,似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比起去做點什麼改變自己的生活,我會建議你先從「認識自己」開始。等你至少漸漸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之後,再去挑選你想學習的新概念,這樣的順序比較能讓你少受一點苦。




我覺得好累,怎麼做都不對,怎麼辦?


如果你是屬於會一直學東學西、看東看西來緩解自己焦慮的類型,我會建議你「停下來」。


停下來,什麼都不要做,單純待著就好。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這樣的時間,放空腦袋,什麼也不要想。如果你辦不到,試著搭配一些冥想音樂,幫助你放鬆。你可以站著、坐著或躺著,用任何姿勢,只要是你覺得舒服的姿勢就可以,旁邊盡量不要有其他人來打擾你,你要有一段真正只屬於你,沒有任何外力影響你的時間。


因為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症狀,我很能理解過度吸收資訊產生的焦慮是什麼感覺。我發現如果我長期沒給自己冥想的時間,我焦慮的症狀會越來越嚴重,而如果我一直忽視自己的焦慮狀態,我的身體就會開始發出各式各樣不舒服的警訊,來提醒我「該休息了」。


我也試過各種「休息」的方法,最後發現最優質的休息方法,不是追劇、運動、大吃大喝等等方法,而是「真正跟自己好好相處」。


留給自己一段「跟自己相處」的時間,什麼都不想,或者只感受自己的呼吸、自己身體的脈動,這種「認真關注自己」的時間非常重要──如果你習慣在睡前養成這個習慣,你的睡眠品質也會大幅上升。


因為許多難以入眠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腦中想著太多「跟別人有關的事」。如果你在睡前養成好好觀照自己的習慣,你有好好休息了,你的很多問題可能都會自然而然地化解──


人有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處於不好的狀態」才會發生。例如因為壓力太大、太累又失眠,沒辦法好好休息導致判斷力下滑,容易一直犯錯,一直犯錯又導致自己精神壓力更大、不斷譴責自己,進入惡性循環。


假設你的狀況比較符合「太累、沒休息」導致你的判斷時常有誤,那你就很適合先透過每天至少一次的冥想,或者睡前冥想來改變自己的現在的困境。


你可以依你的生活型態決定要何時、在哪進行冥想,如果你睡覺時可以有獨處的空間,睡前冥想是最理想的休息型態。但如果你需要顧小孩,晚上睡前也隨時可能被吵,我就建議你挑個小孩、家人絕對不會打擾你的空檔,短短五分鐘在廁所也可以,請在那段時間戴上耳機,放你習慣的冥想音樂,進行冥想。


沒有時間空間也能找到替代的方案,別小看這短短的五分鐘,其實冥想本來就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你不用半小時、一小時,只要每天給自己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冥想,就已經能獲得很好的休息品質了。如果你平常睡得很差,這五分鐘的冥想可能比你睡六小時更有休息的感覺。




結語


我相信看到這篇文點進來的人,都是渴望改變的。


你可能對自己的現況感到不滿,甚至感到恐懼,不想再繼續待在現在的環境,對此時此刻遭遇的一切都感到厭倦。我想告訴你,你真的辛苦了,一路走來你肯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困難,你一路挺過來了,你真的很棒。


現在我希望你好好地休息,在你好好休息以前,你是沒辦法好好思考的


在你下一步準備做任何決定以前,你最好確保自己的腦袋是清楚的,而腦袋要清楚,你就必須有足夠的休息。等你休息足夠了,再來做自我覺察的練習(可見:如何自我解析「我為何感到受傷」?),做完自我覺察的練習後,你才會比較認知到「我是怎樣的人」。


當你知道「我是怎樣的人」時,你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

這個「適合自己的判斷」不該是他人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你應該自己下的決定。


而這每一步都要給自己大量的時間,對於需要休息的人而言,著急就是最可怕的毒藥──所以希望你對自己寬容些,不要太過急切。如果你越急、越想盡快脫離,你反而會像跳進流沙或沼澤一樣,費越大的力反而越難掙脫。


在這個越來越多訊息、越來越快的時代中,我們要學會的最大課題就是「停下來」。


停下,休息,審視,決定。


如果你不懂得停下,你就會永遠都被周遭的大浪捲著跑,好像隨時都要溺死一樣,只能在不斷拍來巨浪的海面上載浮載沉。但如果你懂得水母漂,懂得停下、放鬆,你能夠用冷靜的眼光找出海洋的流向,你就能順流而行,不費力地前往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祝福看到這裡的你。

斜槓不是為了賺更多錢,只是因為我想做就做! 國中斜槓寫小說,高中斜槓畫插畫,大學斜槓畫漫畫──現在又要斜槓寫部落格、做Podcast,到底有沒有在念書/工作呢? 這個部落格會分享我從小到大斜著向前走的過程,以及一些心靈成長、自我成長相關的故事,若有興趣歡迎追蹤訂閱,並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本篇是新開的身心靈系列,對於內容半信半疑也無妨,可以當作單純的小說來看,正文會用小說的筆法書寫故事。 這篇文會記錄我一年多前,與我的靈魂根源連接上,並且逐漸理解我凱龍星的傷痛從何而來的心路歷程。
這篇是經營方格子一個半月後的自我經營策略反思。 因為方格子看的到後台數據,我發現我寫人生故事的點閱率跟完讀率都最好,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的點閱率差不多,且都遠低於故事的點閱率,完讀率很低。 有點神奇的是,我在寫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時的確會比較多障礙,如果這兩個項目要一直有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對....
「有時候,失敗其實是好事。」──這句話是我離職前和公司新人聊天時聊到的。 起先是新人問我離職後要做什麼,我跟他說我會開始做自媒體,他又好奇地問我會做什麼主題,我說「我做自我成長主題」的,他就驚訝之後開始若有所思,果然一問之下才知道,他以前也曾經短暫地做過自媒體。
其實替人算命的時候如果感受到有阻力,最好就不要繼續。 通常會阻礙算命師說話的都是對方的債主或者對方的高靈/指導靈,絕大多數的阻擋都是來自於對算命師的善意,所以剛開始的阻擋都很輕微。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本篇是新開的身心靈系列,對於內容半信半疑也無妨,可以當作單純的小說來看,正文會用小說的筆法書寫故事。 這篇文會記錄我一年多前,與我的靈魂根源連接上,並且逐漸理解我凱龍星的傷痛從何而來的心路歷程。
這篇是經營方格子一個半月後的自我經營策略反思。 因為方格子看的到後台數據,我發現我寫人生故事的點閱率跟完讀率都最好,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的點閱率差不多,且都遠低於故事的點閱率,完讀率很低。 有點神奇的是,我在寫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時的確會比較多障礙,如果這兩個項目要一直有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對....
「有時候,失敗其實是好事。」──這句話是我離職前和公司新人聊天時聊到的。 起先是新人問我離職後要做什麼,我跟他說我會開始做自媒體,他又好奇地問我會做什麼主題,我說「我做自我成長主題」的,他就驚訝之後開始若有所思,果然一問之下才知道,他以前也曾經短暫地做過自媒體。
其實替人算命的時候如果感受到有阻力,最好就不要繼續。 通常會阻礙算命師說話的都是對方的債主或者對方的高靈/指導靈,絕大多數的阻擋都是來自於對算命師的善意,所以剛開始的阻擋都很輕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心靈和宗教的教導常常令人感到振奮,但如何將這些正面能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卻是許多人忽略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在教師面前能量滿滿,卻在生活中難以保持,以及如何突破舒適圈,將身心靈的理念實踐於生活。透過改變生活模式和心態,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現實挑戰,成為自己人生的貴人,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Thumbnail
自學,不只是自己學習課業 更多的是學習面對自己、世界 同時擴展視野、看見可能 充滿曲折的路 是自己讓她變得美好
Thumbnail
當想要學習身心靈課程時,首先要與自己對話,確認目標。可以透過尋求諮詢和療癒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學習。課程常以分階段方式呈現,投資應視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面對問題時應冷靜分析,並不應期望一次改變現狀。遇到不合適的老師應該聽從直覺。學習後需練習,維持品質的生活需要做相對的工作。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一、為什麼上這堂課? 像是如何跟不滿足於現況的自己相處? 或是要怎麼樣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方向? 要如何自我成長,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人生? 對於現在生活,整體而言是穩定的,但外在世界不停的更迭前進,似乎也不能忽視.如何能夠在紛擾的世界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與方向,並朝目標前行.是我這幾年緩慢思考的
Thumbnail
「為什麼我決定要改變自己時,就會遇到考驗呢?」 「為什麼我想對對方好一點的時候,怎麼就會有考卷呢?」 在讀書會或個人諮詢時常會聽到學員這類的心情,而其實這也是好現象,是「好轉反應」喔。 因為相對以前的自己,常常是無意識地被眼前的情境帶走,而現在是因為「有更多反省」、「更有覺察」,甚至可以意識到
Thumbnail
即使你無法立即改變眼前的狀態,你也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 你知道所有的經驗,以及你所遇到的一切, 都在教會你成長,都在讓你學習更平衡、更有力量。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過去多多少少都有在學習語言和運動甚至是藝術 有繼續學習的 也有已經放棄的 感謝曾經風吹日曬也堅持去上課的自己 或許對工作、對生活毫無幫助 卻讓自己生活似乎有點意義 新領域-塔羅 今年似乎是學習的一年 想學很久的塔羅 可能是我到處釋放出學習的意願 可能是宇宙接收到我想學的訊息
Thumbnail
身心靈課程可以提供有用的技巧和策略,但其中一些應該被視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專業治療和個人化的方法可能更適合處理問題。 身心靈課程通常是一種通用的方法,無法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和背景。每個人的心靈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通用的課程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心靈和宗教的教導常常令人感到振奮,但如何將這些正面能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卻是許多人忽略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在教師面前能量滿滿,卻在生活中難以保持,以及如何突破舒適圈,將身心靈的理念實踐於生活。透過改變生活模式和心態,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現實挑戰,成為自己人生的貴人,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Thumbnail
自學,不只是自己學習課業 更多的是學習面對自己、世界 同時擴展視野、看見可能 充滿曲折的路 是自己讓她變得美好
Thumbnail
當想要學習身心靈課程時,首先要與自己對話,確認目標。可以透過尋求諮詢和療癒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學習。課程常以分階段方式呈現,投資應視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面對問題時應冷靜分析,並不應期望一次改變現狀。遇到不合適的老師應該聽從直覺。學習後需練習,維持品質的生活需要做相對的工作。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一、為什麼上這堂課? 像是如何跟不滿足於現況的自己相處? 或是要怎麼樣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方向? 要如何自我成長,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人生? 對於現在生活,整體而言是穩定的,但外在世界不停的更迭前進,似乎也不能忽視.如何能夠在紛擾的世界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與方向,並朝目標前行.是我這幾年緩慢思考的
Thumbnail
「為什麼我決定要改變自己時,就會遇到考驗呢?」 「為什麼我想對對方好一點的時候,怎麼就會有考卷呢?」 在讀書會或個人諮詢時常會聽到學員這類的心情,而其實這也是好現象,是「好轉反應」喔。 因為相對以前的自己,常常是無意識地被眼前的情境帶走,而現在是因為「有更多反省」、「更有覺察」,甚至可以意識到
Thumbnail
即使你無法立即改變眼前的狀態,你也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 你知道所有的經驗,以及你所遇到的一切, 都在教會你成長,都在讓你學習更平衡、更有力量。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過去多多少少都有在學習語言和運動甚至是藝術 有繼續學習的 也有已經放棄的 感謝曾經風吹日曬也堅持去上課的自己 或許對工作、對生活毫無幫助 卻讓自己生活似乎有點意義 新領域-塔羅 今年似乎是學習的一年 想學很久的塔羅 可能是我到處釋放出學習的意願 可能是宇宙接收到我想學的訊息
Thumbnail
身心靈課程可以提供有用的技巧和策略,但其中一些應該被視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專業治療和個人化的方法可能更適合處理問題。 身心靈課程通常是一種通用的方法,無法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和背景。每個人的心靈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通用的課程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每個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