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創業者心態 - 當責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我後來認知到的創業者心態,主要有三個面向。

這一篇文章我們就創業者看待人生的思維來解析,看看正走在通向富足與成功路上的我們,有什麼是可以拿來學習的。


「一個創業者對待人生的態度,不只要負責,更要當責!」

所謂的「負責」在我的認知裡,是把自己基於職務、身份、角色底下的事情做完就好的一種處世態度,差不多就是70~80分就好,大概就是交差了事的那種程度。

所謂的「當責」是我後來學習到的,一種比負責更加負責的心態,除了把該做的事情做完以外,要怎麼把事情做到出乎預期甚至是神乎其技的高段位思維,如果轉換成分數做比較,大概就是105~110分的程度。


細部比較其中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把事做完與做好的差異。

若要更深度一點來探討,就是把自己抽離當下的位置,以整個系統的角度為考量去思考自己透過什麼方式,能讓整個大局更完善地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前進。


其中「預判」與「預防」這兩個觀念很重要。

「預判」就是透過更大格局的視野去思考,若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我可能會面臨到哪些潛在的不可控風險、該怎麼做可以讓合作的對象或受眾感覺得自己透過與自己互動得到更多。簡單一句就是,發散各種可能會把整件事情搞砸的因素,與能夠讓整件事情做得更漂亮的因素。

「預防」則是將「預判」這個過程中所發散出來的細目,去做相對應的對策行動,也就是把剛剛條列的細目做一個收斂的動作。


以下舉個實際的職場例子:

在職場裡,設計產品給客戶時,我們必須先照著客戶訂定的需求去做初步的設計,接著再把自己設計產品的各個環節做初步的驗證;經過合理的驗證後(為產品負責),再進行嚴苛環境的驗證(為產品當責),避免任何客戶可能不當使用使產品損毀,進而造成潛在的人身安全疑慮。

並且需要在開發過程中,密切與客戶溝通以確保我們所做的產品是朝著客戶的期待前進;在討論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雙方期望落差的狀況,此時在客戶提出質疑時,好好地回應並把問題解決就是一個職場「負責」的行為;然而該怎麼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那就是在設計產品甚至是與客戶溝通之前,就先把產品自身可能潛在的問題先預想一遍,再把這些問題可能讓客戶產生的疑慮的解答,再預先規劃一遍,如此一來可以讓客戶對於整個案件的掌握度更高,也更能加深雙方合作上的信任,這則是一種「當責」的行為。

如果對客戶的偏好都瞭若指掌,就像他們肚子裡的蛔蟲,雙方的合作就能夠更順利,以便將來繼續合作更遠大的計畫;如此一來在公司裡,我們的存在才會顯得更加重要。


對於大局的掌控能力,也屬於當責的一環,越能控場的人,就越有能力把事情的走勢帶向他所期待的結果。


人們反思一件事情結果的心態,無非就以下兩種,「內歸因」與「外歸因」。

「內歸因」就是歸咎一件事情的原因到自己身上;「外歸因」就是歸咎一件事情的原因到他人身上。

如果這樣的解釋太咬文嚼字,簡單來說就是「都是我的事」與「這干我屁事」。


絕對地內歸因與外歸因都不好,沒辦法合理覆盤一件事情的全貌,我們必須要依據人、事、時、地...等,整個局勢走向去判斷自己可控的部分究竟有多少?必須仰賴運氣的不可控部分又有多少?


再帶回到我們的主題 - 當責心態,在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是否有做到100%的「預測」與「預防」,再多花一瞇瞇心力(5~10%)在完全不可控的事情上。


我認為面對事情的成敗的心態應該是這樣的:

「我該擔當的事情,盡力做到最好;干我屁事的事,就交由老天安排吧!」


最後再舉一個情場的例子收尾:

女人是一種心情難以捉摸的生物。(至少在不知道系統化知識一般人的眼中是這樣)

當你對她提出邀約,依據她的喜好安排了適合彼此的行程後,儘管交流過程中沒有冷場,卻從她的眼尾與嘴角窺探出一絲的不滿意,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來運用內外歸因的方式來推敲,可能是甚麼因素造成這樣的結果。


內歸因就可能是「今天挑的咖啡廳她不喜歡?」、「交流中是不是有不得體(又或者是太過Dirty)的互動讓對方感到不開心?」、「還有什麼面向沒有滿足到女生的偏好?」或是「今天的行程安排太長了?」...等,把自我可控的各種可能性都列出來,再做出相應的對策改善。

外歸因則可能是「她想到了什麼待辦事項還沒做完」、「她突然感到身心不舒服」、「餐廳選對了但是她剛好點的菜沒那麼喜歡」、「她其實月經來,情緒恰巧低落?」...等,去思考有哪些可能的不可空因素,再透過之後的觀察確認自己的假設,再把其中一些因為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差異可控化,多改善個5~10%。

當整體的預判與預防都條理分明,我們就能更精確地掌握到整個約會的動態,進而感受到游刃有餘,最後創造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快樂約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