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男友吵架時曾經被說過「一直強辯」、「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當看到這本來自水島廣子的《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停止情緒化思考、不再與對錯拔河,從此擺脫「地雷型」人設!》內容簡介時,覺得完全是為我量身訂做的。我的個性倔強,情緒一上來時要拚個輸贏,最後常忍不住陷入內心戲十足的被害者心態。作者是名專攻「人際關係療法」的精神科醫生,書中主要在介紹情緒化的存在、反應、影響等…。如果跟我一樣自認是敏感的人,這本書有些不錯的觀念可參考。
我們遭遇到不公平、被誤會、被批評,被人輕視等計畫被打亂的事情,會有情緒是很正常的,這是關乎生存所做出保護機制。但「情緒化」不是情緒的問題,而是思考的方式被情緒綁架所導致,讓我們做出後悔行為的原因。
當下如轉換環境或是讓自己分心就可消氣還好,但當這樣做都無法順利消解情緒,卻還是拼命地說服自己「應該抑制怒氣」,有時就越可能加深情緒化的程度。
社會對成年人的期待是要能成熟應對衝突,但一味的忍耐真的是一個成熟的行為嗎?
正面思考之中還帶著對負面情緒的否定,也就是負面情緒有害,所以要保持正向積極的觀點。否定正常、自然的情緒,是非常不健康的事。
書中提到大家人生中有各自要背負的問題與原由,不管是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或是不加思索的評斷別人都是侵犯對方領域的行為。當遇到衝突該做的不是無止境的忍讓,在情緒不斷膨脹前,願意順應、面對自己的情緒,就是對自己的領域負責,同時尊重對方的領域,才是成熟的人際關係。
人只是血肉之軀,需要休息,能耐也有一定的限度,就算覺得「必須要更努力」,也不一定做得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大部分的狀況,最終只會得出「現在,這樣就好」的結論。—肯定原本的自己。
「如果太過重視自己的情緒,不會因此無法接受他人的建議而難以成長嗎?」作者認為就是受制於這種想法,大部分的人才會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領域侵害」變得反應遲鈍。—什麼是對自己好,只有自己才知道,先照顧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導致情緒化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覺得自己被輕視、自己不受尊重等情緒化思考,其實這是一種讓別人來決定自己是否尊重的心態。
這樣確實會讓自己的立場變得非常弱小及卑微,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別人手中,自己的價值也必須仰賴對方的評價(包括心情)來決定。這樣活著,根本毫無安定和自由可言。
對每個人來說正確的標準不同,當衝突發生時,爭執正確性便是情緒化的表現。
一旦被困在與自我感受無關的「正確」之中,就會不斷尋求他人的評價,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憂喜無常或受傷。要是能專注於「真實」的心情,坦率地感受自己,就不會因別人的評價而游移、動搖。
書中提到曾經置身在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的環境,這樣的人往往會失去感知自我情緒的能力。根據研究結果,受過虐待的人很容易將他人的不同意見視為對自己的否定。
共情和同理是現代很重視的軟實力,我很喜歡作者的註釋。
「共情」的人得知對方的經歷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對方很辛苦」,而是「我也曾經很辛苦」,進而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同理」則是能無條件地接納對方的情緒,感受到身而為人的溫暖之愛。兩者間最好的判斷方式是要看對方是否以「評價」作為理解的基礎。
原諒v.s寬容
「原諒」是不去計較對方不適當的行為。所謂的「寬容」,是希望讓我們的認知與理解有機會達到這樣的層次—即使自己有了悲慘的遭遇,本質也不會因此受到損傷。
這本書著重在「切割他人與我之間的課題」、「覺察自己」及「包容自己」上,對於在意他人眼光的I人來說可以收穫些觀念上的幫助。不過有些地方稍嫌可惜,內容提到不少例子,但對於解決方法有種「說半套」的感覺,例如婆媳間對於角色期待的不同,生活上會有摩擦,作者建議可以轉換對方的角度來說明自己的想法;另外有個例子不確定是翻譯的關係還是原文的意思,遇到情緒化的人在爆炸的當下,對對方說不好意思(作者的意思是對於對方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感到難過)。這兩個例子就不太認同作者的想法,之前聽過「情緒勞動」的概念,在疲憊或是處於低落狀態下還要考量到對方先安撫對方是有困難性的,也需要更高的心性修養。書中內容對讀者來說算淺顯易懂,而心理學是門專業的學問,如有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再延伸閱讀其他書籍也行。假使對於關係間的互動實作有興趣的話推薦看《非暴力溝通》,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