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科技大歷史(中)我們要學的從來不是知識:功利主義到最後,其實是極致的善良|怪獸科技公司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之所以要談科技大歷史,其實是想補足我求學以來的遺憾——過去我們為了考試會選擇性學習,以致老師上的很快,或是少考的部分乾脆不上了、叫我們自己看(當然也因為不怎麼考學生就不會讀了嘛)。

但往往要更全面了解現代社會的樣貌——國際局勢、經濟和科技趨勢,我們得額外花時間不斷精進,而非僅僅根據考與不考做出價值判斷。

上課只是學習的開始

上課結束之後,才是真正上課的開始。

看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很有趣,如果只是等市場反應和新聞報導出來,大概會有些不解:明明 AI 早在怪獸科技公司出現就已經講很多年了,為何 2023 年生成式 AI 大爆炸?

又,微軟、蘋果作為近年稱霸市值第一、第二的公司,分別為 2B、2C 王者,性質相差甚遠(一個甚至還是科技巨頭中 AI 進度最慢的),為何可以活得好好的,甚至還想做空間運算?可能還有人會問,為何微軟會和 OpenAI 一起「崛起」?

因為根本不是崛起,都是來自過往的佈局——這一切,必須從歷史來看。

懂歷史,才會看懂一路以來的科技發展歷程

科技大歷史@怪獸科技公司

科技大歷史@怪獸科技公司

比起強求學好外語、硬去養成什麼洞察國際趨勢的能力,培養好閱讀理解能力更是我們需要好好加強的地方

之前在 IG 其實我就延伸談到,在現在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如果想不被資訊焦慮所苦,就得丟掉那些累積的資訊。

不要全部記住,反而要丟掉累積的資訊

你可能想說:瘋了吧!辛苦整理的知識庫誒,累積這麼久要叫我丟掉?而且現代人幹嘛懂歷史,已經太多要學了,還要懂之前考試背的要死要活的歷史嗎?

我覺得就誠實問自己一個問題:辛苦整理的那麼多的資訊,真正用得出來的有多少?你找得到需要的資訊嗎?如果找得到的話,為何需要一字不漏地記下來呢?

我們要學的從來不是知識

我認為我們要累積的,從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背後的 insight

歷史之所以離我們超級遙遠,感受不到要怎麼用,就是因為我們只懂國家的興衰和特定幾個歷史事件。

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你會發現歷史的目的不只是記住過去,更是要讓我們丟掉這些過去前人已經做的選擇,看向前人無法想像、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像的可能性

跟學習的意義很像——重點從不在於逐字不漏,而是要讓資訊真正轉化為對我們決策有幫助的 insight!很多人會嫌說做某些事情浪費時間,但要知道真正浪費時間的,是從來沒有好好停下腳步,理清自己真正要走的局,漫無目的地衝向不知為何要前往的地方。

內卷、焦慮的終極解方:認清功利主義

之前郝旭烈(郝哥)曾經訪問我,當年輕人時常內卷、焦慮的現代,對於年輕朋友有什麼建議或想法。

坦白說,我以前就是最卷最焦慮的那個。因為我知道強者恆強、社會變化超快,於是會告訴自己要忽視過去、目光看向未來,高效率、不壓死線、做事至少兩種目的,害怕被人超越,害怕被人覺得我不夠格。

但後來發現,極致目標導向的背後,更多時候是用忙碌來掩飾我的迷惘,還有不敢面對過去明明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但還覺得不夠的自己。

為何功利主義到最後,其實是極致的善良?

過去我們當學生時,會下意識地保護自己搞到手的學習寶典,會認為這是一場排他性的競爭。然而步入社會,我們才會赫然發現:「資訊」這種東西,越分享越多。

面對學校的考試,交換答案是作弊;
面對人生和事業的考試,互通有無則是一種智慧。

中國作家古典在《躍遷》曾提過,資訊是一種有門檻、無成本的分享物。

無成本是指一份資訊分享之後「還是」一份資訊,而有門檻是指如果接收者的認知水準不夠,即使看到資訊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在認知升級上花的功夫不會因為分享資訊而白費。

再說了,即使你不講,也總有人講,還不如自己講,在利他的同時也幫自己獲得更多。

花時間認識卸下外在包袱的真我

這也是為何第二季節目,我花更多心思希望幫助對於未來焦慮和迷茫的年輕族群,了解如何運用科技趨勢和科技公司成長的方式思考人生,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因為,唯有花時間意識到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你才不會盲目跟風,而是發自內心去追求、去成就那個更好,願意讓自己動起來打造自己的小山丘,就不會只是羨慕別人的好,覺得自己在原地踏步了!

讀歷史的體悟:歸納法的謬誤,不要只會找規律

科技大歷史@怪獸科技公司

科技大歷史@怪獸科技公司

會接觸到大歷史,是 3 年前在股癌書單翻到,從《21 世紀的 21 堂課》開始,接著《人類大歷史》和《人類大命運》,一年讀完一本。

這三本書分別代表未來、過去和現在(我看的順序非常跳 tone),但是涉及觀點類的有時候就會稍微比較主觀,像是之前訪問矽谷創業家 Yi 姐曾談過,農業革命不是「人類馴化了植物」,是「植物馴化了人類」。但談到工業革命時,為何只保留「人類馴化了動物」這樣的思考方向?

因此,這系列內容的主軸是以科技大歷史為主,但也要提醒大家,以前我很重視邏輯的縝密性——但「注重邏輯」也是種人性,如果有人要害你或是抓人性漏洞,就是可以抓你會這樣找規律的特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216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怪獸科技✖️商管人文、怪獸科技✖️人生職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2.1K會員
396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面對追求快速成功的思維下,透過 Miula 的經驗分享,探討追求快速成功是否值得,以及如何克服人生職涯路上的三大障礙。 Miula 將為我們剖析年輕人常遇到的三大難題:恐懼失敗、過度內卷的競爭心態,以及對分享助人的猶豫。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許多人感到焦慮,成長思維貌似成了一種負擔。這篇專訪 M 觀點、成長思維人生學的主講 Miula 的文章,將帶你從科技、商業角度重新思考如何應用成長思維,找到生活和職涯的更好版本,探討如何克服內心壓力,找到行動的勇氣,並將科技思維應用於個人成長。
當用戶回饋 App 操作不直覺的問題時,是否應該聽取他的建議或調整界面呢?本篇文章探討當用戶反映 App 非直覺使用時,應該怎麼處理,以及專業人士如何被知識所限制。同時,也討論了日本企業為何要求說五遍的文化背景,以及老闆和員工間常見的溝通問題。最終提出瞭如何有效提升執行力的問題。
從硬體時代的賈伯斯,網路時代的馬斯克、納德拉,到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究竟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年代生存?本文深入探討商業模式與社會現象的變遷,以及瘋狂世界和正常世界之間的轉變。透過分析不同分佈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檢視科技演進對世界的影響,來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透過專訪大學新創平台《開箱你的大學生活》Podcast 團隊,本文將探討Podcast 主持人如何訓練溝通技巧、運用行銷與人脈建立,來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聽眾基礎。數位時代,Podcast 是一個融合溝通藝術、內容創造與技術創新的平臺。AI 的進步,如何訓練我們的人際溝通能力依舊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議題。
Maker in College 大學新創平台核心成員的 Podcast 專訪節目,到怪獸科技公司分享他們對新創與新創領域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及大學新創平台在解決社區問題和提倡 USR(大學社會責任)的努力。此外也討論了大學生自由規劃與時間管理的難題,以及大學生如何應對 AI 在日常的應用與挑戰。
面對追求快速成功的思維下,透過 Miula 的經驗分享,探討追求快速成功是否值得,以及如何克服人生職涯路上的三大障礙。 Miula 將為我們剖析年輕人常遇到的三大難題:恐懼失敗、過度內卷的競爭心態,以及對分享助人的猶豫。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許多人感到焦慮,成長思維貌似成了一種負擔。這篇專訪 M 觀點、成長思維人生學的主講 Miula 的文章,將帶你從科技、商業角度重新思考如何應用成長思維,找到生活和職涯的更好版本,探討如何克服內心壓力,找到行動的勇氣,並將科技思維應用於個人成長。
當用戶回饋 App 操作不直覺的問題時,是否應該聽取他的建議或調整界面呢?本篇文章探討當用戶反映 App 非直覺使用時,應該怎麼處理,以及專業人士如何被知識所限制。同時,也討論了日本企業為何要求說五遍的文化背景,以及老闆和員工間常見的溝通問題。最終提出瞭如何有效提升執行力的問題。
從硬體時代的賈伯斯,網路時代的馬斯克、納德拉,到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究竟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年代生存?本文深入探討商業模式與社會現象的變遷,以及瘋狂世界和正常世界之間的轉變。透過分析不同分佈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檢視科技演進對世界的影響,來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透過專訪大學新創平台《開箱你的大學生活》Podcast 團隊,本文將探討Podcast 主持人如何訓練溝通技巧、運用行銷與人脈建立,來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聽眾基礎。數位時代,Podcast 是一個融合溝通藝術、內容創造與技術創新的平臺。AI 的進步,如何訓練我們的人際溝通能力依舊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議題。
Maker in College 大學新創平台核心成員的 Podcast 專訪節目,到怪獸科技公司分享他們對新創與新創領域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及大學新創平台在解決社區問題和提倡 USR(大學社會責任)的努力。此外也討論了大學生自由規劃與時間管理的難題,以及大學生如何應對 AI 在日常的應用與挑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知識複利的本質: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兩階段知識複利的過程 兩階段「品質型」與「價值型」知識複利的過程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很多人面對時代潮流,經歷了 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四個階段   人類歷史上很多重大的創造和發現, 看似是在know how上突破, 實則是在know what 或者know why上突破, 也就是在見識上的突破。   這個現象還在繼續上演,不同的是, 我們都不會看不起ES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知識複利的本質: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兩階段知識複利的過程 兩階段「品質型」與「價值型」知識複利的過程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很多人面對時代潮流,經歷了 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四個階段   人類歷史上很多重大的創造和發現, 看似是在know how上突破, 實則是在know what 或者know why上突破, 也就是在見識上的突破。   這個現象還在繼續上演,不同的是, 我們都不會看不起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