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從台灣小女孩到上海小姑娘,一切的起點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主要創作的主題有「跨文化成長」、「職涯發展」及「藍海人生」。雖然在vocus上已經發了19篇文了,然而我對於「跨文化成長」內容的發佈,相對於其他兩者而言,著墨甚少。然而,這其實是我希望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地方。

之所以較晚發佈,原因在於跨文化成長的經歷並不是大眾化的,我希望我的文字盡可能的引起共鳴,不想只是單純的敘述在異國他鄉經歷了什麼,更想把其中的所見所聞客觀中立的呈現出來,透過我的反思,激發讀者思考,達到擴充格局視野的目的。


2008年在上海的家門口與弟弟堆雪人

2008年在上海的家門口與弟弟堆雪人


至今為止,我都非常感謝父親抱持著「前衛的教育思想」的冒險家精神,藉著母親獲得調職去上海的機會,帶領我和弟弟第一次跳脫舒適圈。可以說這段童年經歷,是造就現在一切的我的源頭。


遷徙的理由

父親那邊是客家人,客家人名字的來歷,便是客居他鄉的人:不斷地為了家庭更好的謀生而遷徙。可以說客家族群的歷史已有幾千年,這樣的基因依然刻在骨子裡。

我們家第一次產生遷徙的念頭發生在2000年,我兩歲時,第一次坐飛機跟著父母來到新加坡旅遊,父親看到新加坡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雙語教育的落實,第一次想說服全家搬到新加坡,卻遭到母親的反對,母親的理由是新加坡太小了,況且台灣經濟也還在蓬勃發展(當時還是亞洲四小龍時期),不構成充分的吸引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成年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新加坡,別說父母有多高興了)

之後幾年間,我們全家經常去大陸旅遊,對大陸並不陌生,父親接著看中了上海,原因是當時大陸經濟起飛,之後上海又在《國際學生能力評價(PISA)》的評比中名列世界第一。這次母親沒有異議,08年我們全家真的動身,搬到了上海。


打碎刻板印象

在上海,我接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系統,最深刻的衝擊,便是很早便發現一個人的教育系統及社會氛圍是如何形塑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

就拿「兩岸關係」舉例,在尚未前往大陸就學以前,我所接受到教育系統,及大眾傳播媒體所傳遞的兩岸關係氛圍是「敵對關係」。

在這樣的教育下,我也下意識的以為所有大陸人都會以「敵意」的眼光看待我們。因此當父母決議搬家至上海時,我最大的疑慮來自於是否會被同學們「排擠」?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大陸的班級裡,我沒有一天因為「台灣人」的身分而被霸凌,反而因著這個身分而受到更多關切地詢問,被同學們熱情的包圍,詢問台灣的生活與社會形態,感動的同時,卻也使我感到困惑。

開始接受大陸的教材之後,才了解到原來這邊所教導的兩岸關係是親情關係:「台灣是祖國的寶島,台灣與大陸一家親」,因此我的同學非但不對我懷有敵意,還認為我是應該被好好招待的一家人。

除了兩岸關係認知上的不同,在上海看到的乾淨整潔的街道、樂於助人的鄰里、不斷追求進步的社會氛圍——這些大陸的真實情況,也與小時候所接觸的台灣媒體的描述有所出入。

我開始反思,是否我們對一個地方的人事物的刻板印象是由周遭的環境所影響的?

 

反向的文化衝擊與反思

13歲回台之後,我才發現,過去四年在上海的經歷,已讓我的眼界與思考和同齡人之間產生差異。當台灣的同學談到大陸時,以鄙夷的眼光評論道,「大陸髒亂差」、「大陸人連茶葉蛋都買不起」,我會希望消弭認知差異,向他們分享我過去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對此,我發現同學們的反應分為兩類:

  • 第一類是心胸較開闊、願意接受新知的同學,他們會願意聽我分享,將我作為看到更大的世界的橋樑
  • 第二類則是心胸較封閉的人,不管怎麼溝通,他們依然固執的相信自己想聽的、及自己想看的。

 

這使我不禁思考,

假如當初我繼續留在台灣,沒有去大陸上學的經歷,我是會和心胸開闊的人一樣,願意接受不一樣的資訊、還是會和心胸狹窄的人一樣,繼續用刻板印象增加自信來活著?

我想恐怕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這個世界不只是台灣和大陸,我們這個社會是否存在對更多國家的人事物的刻板印象?答案是肯定的。

也因此,那時14歲的我領悟到,「人一定要趁早走出去,一定要多看看這個世界,而不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去接受不一樣的價值觀衝擊,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以及和自我的對話中,獲得一顆更開放包容的心,也能更接受每個人身上的獨特點,進而活出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自此,我探索世界的腳步從未停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中東地區的家庭也有包餃子活動?長得像餃子,吃起來像鬆餅,裡面卻又包起司?有些人叫它黃金起司餃,香甜的餅皮包入滿滿起司,炸得酥脆之後泡到糖漿裡,最後在撒些開心果碎,真的不愧被稱作中東的少女夢幻逸品,吃一口就難忘。但你知道嗎,即將結束的不只是齋戒月,有些食物竟然也會跟著從店家的櫥窗消失,只能明年再見。
心理學博班申請心得分享的文章數量相當少(申請英國博士班的又更少)。我很幸運處在一個資源豐沛又支持的環境當中,我有機會第一手認識與詢問曾經走過這一遭的人們,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我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並將我在這一路上搜尋到的資源做一個統整,讓之後相關領域的申請者有更多參考案例。
這幾年在日本,媒體上時常會出現「小朋友食堂(子ども食堂)」的介紹,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小朋友食堂成為不少人尋求溫飽的重要場所。但你知道嗎?小朋友並不是只限「小朋友」才能參加,小朋友食堂也不是公機關或是連鎖店,各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可以自己開辦小朋友食堂,到底這個小朋友食堂是什麼?
走進店內感覺像來到了昭和時代一般,媽媽桑跟客人不用說...年紀絕對是昭和(其中一個阿嬤說她84),日本鄉下還保存了上個時代的遺產,而這天我們又踏足了其中一處。
搭著火車,穿進又長又黑的隧道,無止盡的黑暗,突然被隧道盡頭的山洞光線劃破。火車穿出隧道,相模灣的海景突然如卷軸一般展開在眼前...,這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是杉本博司小的時候,從熱海到小田原的途中,對於搭火車所看到的回憶,也是他內心的原鄉。
在瑞士弗萊堡州的Plaffeien小鎮有一個台灣車輪餅小攤,賺零用錢也兼做國民外交。飄著中華民國國旗的小攤,賣著台灣食譜、瑞士本土原料的車輪餅。瑞士客人和台灣鄉親都喜歡,堅持健康的台灣美味,人情味和小費不斷小車的老闆娘享受著小小的成就感。了解更多瑞士創業的故事,來看瑞士台灣車輪餅。
中東地區的家庭也有包餃子活動?長得像餃子,吃起來像鬆餅,裡面卻又包起司?有些人叫它黃金起司餃,香甜的餅皮包入滿滿起司,炸得酥脆之後泡到糖漿裡,最後在撒些開心果碎,真的不愧被稱作中東的少女夢幻逸品,吃一口就難忘。但你知道嗎,即將結束的不只是齋戒月,有些食物竟然也會跟著從店家的櫥窗消失,只能明年再見。
心理學博班申請心得分享的文章數量相當少(申請英國博士班的又更少)。我很幸運處在一個資源豐沛又支持的環境當中,我有機會第一手認識與詢問曾經走過這一遭的人們,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我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並將我在這一路上搜尋到的資源做一個統整,讓之後相關領域的申請者有更多參考案例。
這幾年在日本,媒體上時常會出現「小朋友食堂(子ども食堂)」的介紹,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小朋友食堂成為不少人尋求溫飽的重要場所。但你知道嗎?小朋友並不是只限「小朋友」才能參加,小朋友食堂也不是公機關或是連鎖店,各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可以自己開辦小朋友食堂,到底這個小朋友食堂是什麼?
走進店內感覺像來到了昭和時代一般,媽媽桑跟客人不用說...年紀絕對是昭和(其中一個阿嬤說她84),日本鄉下還保存了上個時代的遺產,而這天我們又踏足了其中一處。
搭著火車,穿進又長又黑的隧道,無止盡的黑暗,突然被隧道盡頭的山洞光線劃破。火車穿出隧道,相模灣的海景突然如卷軸一般展開在眼前...,這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是杉本博司小的時候,從熱海到小田原的途中,對於搭火車所看到的回憶,也是他內心的原鄉。
在瑞士弗萊堡州的Plaffeien小鎮有一個台灣車輪餅小攤,賺零用錢也兼做國民外交。飄著中華民國國旗的小攤,賣著台灣食譜、瑞士本土原料的車輪餅。瑞士客人和台灣鄉親都喜歡,堅持健康的台灣美味,人情味和小費不斷小車的老闆娘享受著小小的成就感。了解更多瑞士創業的故事,來看瑞士台灣車輪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是我創作心路歷程的起點,還有一些我的心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P.S.:一篇文章投稿三個活動是不是太貪心了點啊?(囧)
分享了自己高中時期的陰暗面與長大後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並從中學習到我們不能效仿的事。 通過兩段故事與兩個方法,我們應該尊重並理解不同價值觀,並在適當時機提供幫助的重要性。
後來慢慢長大才更加感概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還記得在國中音樂班時有群好友,在短暫的下課和午休期間,吱吱喳喳討論著未來想去哪裡、去哪個國家讀書。在台中清水那個小地方懵懵懂懂,對於世界多大毫無頭緒,更不曉得口中的那種未來要什麼時後才會成真,或者,是否會成真。
身為一個並不特別富有文采的小孩,我能做的就只有寫下自己的希望,刻劃自己的夢想。 國小時,我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老師。她的教學方式可媲美斯巴達教育,至少當時我剛遇到她時是這麼認為的。 不過,良藥總是苦口,忠言大多逆耳。兩年後,我從小學畢業,回首從前,才發現自己真的
該從我最早的童年記憶開始說起,還是從我十五歲那年呢?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因為個性內向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然而創作改變我的人生
Thumbnail
人生有幾個15年? 第一個15年,我在台灣出生、成長。 第二個15年,我飄洋過海到美國紐約,求學、大學畢業後任職於媒體業。 第三個15年最精彩,我在中國大陸打拼:從傳統製造業到有機農業,再跨界到寵物旅館創業。 個人生活中,我取得EMBA學位,和相識多年的先生步入禮堂,並在接近不惑之年喜獲寶貝
少子化、高齡議題日益擴大 回想剛出社會的正義凜然 到今日外籍移工的整體處境
Thumbnail
簡單的自我介紹,提及我的背景、興趣以及名字的由來
Thumbnail
當初經歷過這段故事的自己,還沒有能力解釋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擁有什麼感覺,只不過是隨著內心的感覺走。多年後的現在,擁有更好的說故事能力,再回頭看看自己當初走過的那些路,其實滿有趣的。 八年前的自己,還是個急切尋找自我認同的青少年,想和別人不一樣,想變得更酷,想贏過別人。 他覺得在台灣生活的
這是我創作心路歷程的起點,還有一些我的心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P.S.:一篇文章投稿三個活動是不是太貪心了點啊?(囧)
分享了自己高中時期的陰暗面與長大後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並從中學習到我們不能效仿的事。 通過兩段故事與兩個方法,我們應該尊重並理解不同價值觀,並在適當時機提供幫助的重要性。
後來慢慢長大才更加感概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還記得在國中音樂班時有群好友,在短暫的下課和午休期間,吱吱喳喳討論著未來想去哪裡、去哪個國家讀書。在台中清水那個小地方懵懵懂懂,對於世界多大毫無頭緒,更不曉得口中的那種未來要什麼時後才會成真,或者,是否會成真。
身為一個並不特別富有文采的小孩,我能做的就只有寫下自己的希望,刻劃自己的夢想。 國小時,我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老師。她的教學方式可媲美斯巴達教育,至少當時我剛遇到她時是這麼認為的。 不過,良藥總是苦口,忠言大多逆耳。兩年後,我從小學畢業,回首從前,才發現自己真的
該從我最早的童年記憶開始說起,還是從我十五歲那年呢?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因為個性內向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然而創作改變我的人生
Thumbnail
人生有幾個15年? 第一個15年,我在台灣出生、成長。 第二個15年,我飄洋過海到美國紐約,求學、大學畢業後任職於媒體業。 第三個15年最精彩,我在中國大陸打拼:從傳統製造業到有機農業,再跨界到寵物旅館創業。 個人生活中,我取得EMBA學位,和相識多年的先生步入禮堂,並在接近不惑之年喜獲寶貝
少子化、高齡議題日益擴大 回想剛出社會的正義凜然 到今日外籍移工的整體處境
Thumbnail
簡單的自我介紹,提及我的背景、興趣以及名字的由來
Thumbnail
當初經歷過這段故事的自己,還沒有能力解釋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擁有什麼感覺,只不過是隨著內心的感覺走。多年後的現在,擁有更好的說故事能力,再回頭看看自己當初走過的那些路,其實滿有趣的。 八年前的自己,還是個急切尋找自我認同的青少年,想和別人不一樣,想變得更酷,想贏過別人。 他覺得在台灣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