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熱蘭遮城與紐西蘭的關係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和紐西蘭(New Zealand)的名字其實共享同一個來源,也就是荷蘭最西邊的省份,澤蘭省(Zeeland)。

熱蘭遮城在荷蘭時代的繪圖。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Zeelandia from Dutch.jpg"

熱蘭遮城在荷蘭時代的繪圖。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Zeelandia from Dutch.jpg"


為什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建築的堡壘,會與前英國殖民地取名相同呢?故事得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講起。第一個造訪紐西蘭的歐洲人,一如各位讀者現在所料想的,是荷蘭的探險家。他的名字叫阿貝爾.塔斯曼(Abel Tasman)。不過紐西蘭並不是因為塔斯曼而命名的。1642年抵達新天地的塔斯曼,誤以為紐西蘭的南島是阿根廷的史泰登島(Isla de los Estados)的一部分。於是他也跟著叫這裡為史泰登島。

隔年,由於其他荷蘭探險家證實史泰登島實際上只是一個小島,根本不可能與紐西蘭的南島連在一塊,荷蘭的製圖學家們才趕忙幫這個他們新知道的大洋洲天地一個新名稱:Nova Zeelandia,即是拉丁文的「新澤蘭」的意思。

在紐西蘭為英國人殖民後,「Nova Zeelandia」英語化為「New Zealand」,變成現在的名字。

紐西蘭在1657年的地圖。上寫著Nova Zeelandia。順便一提,不知道為什麼,這張地圖北邊在下面。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Detail of 1657 map Polus Antarcticus by Jan Janssonius, showing Nova Zeelandia.png"

紐西蘭在1657年的地圖。上寫著Nova Zeelandia。順便一提,不知道為什麼,這張地圖北邊在下面。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Detail of 1657 map Polus Antarcticus by Jan Janssonius, showing Nova Zeelandia.png"


Zeeland其實是荷蘭探險家取地名時,蠻熱門的命名來源。在Nova Zeelandia剛為荷蘭人發現的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仍在今日台灣南部。或許在那幾年,台灣的荷蘭長官也曾收到新更正的海圖,然後感嘆道:哎呀,又撞名了。

圖片一:熱蘭遮城在荷蘭時代的繪圖圖片二,紐西蘭在1657年的地圖。上寫著Nova Zeelandia。順便一提,不知道為什麼,這張地圖北邊在下面。

資料來源: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Zeeland"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New Zealand"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Isla de los Estados"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Abel Tasman"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安平古堡》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朝讓郭子儀向北方回鶻汗國借兵,才順利平定安史之亂的故事? 這個曾強盛一時的遊牧帝國,其使用的語言回鶻語雖然已經滅亡,但在今日還有一個跟它關係很近的子孫——並不是維吾爾語,而是在甘肅的裕固人使用的西部裕固語。 今日維吾爾人居住的地區與回鶻汗國的繼承國家,
【愛爾蘭語是如何逐漸沒落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好奇過,作為一國語言的愛爾蘭語,是如何淪落成弱勢語言,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類為「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層級的瀕危語言? 「那當然是萬惡的英國帝國主義的錯!」是個挺直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再更深入地討論一下箇中原因。
我第一個比較有交情的義大利人,是一位來自南義小城市Lecce的一個老先生。老先生是攝影師,好幾十年前曾經在古巴受政府委託拍攝古巴各處人文、自然風景的明信片。雖然一直沒說,但熱帶島嶼人最有研究的地方其實是古巴史,或許是因為這樣,我非常喜歡看老先生跟我曬各種古巴的照片。那是我未能有機會前往的精神
當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聽過一個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法:「History就是His story,代表歷史都是從成功的男性角度來講的。我們不該忽視歷史中女性的角色,所以也該有『Herstory』」。 我們必須要說,傳統上歷史學過度重視男性,女性聲音不成比例地低(當然這也與歷史脈絡本身有關,例如古代女性
大家一定知道,英語中龍是dragon。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長得像超大飛行蜥蜴的幻想生物,都會歸類在dragon的範疇。現今不同文化的傳說流傳到整個世界,因而也吸收了大量不同文化的類龍生物。比如說,東亞龍和西方龍就有明顯的差別。除了正港的龍以及東亞龍以外,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常見的分類龍的詞彙吧!
龍年開始了!讓我們繼續來講一些關於龍的故事。今天的主題,就是目前好多歷史、文化粉專都在講的基督教著名傳說「聖喬治屠龍」。曾去過莫斯科、或者是在戰略遊戲裡玩過莫斯科大公國的讀者們可能會注意到,莫斯科的旗幟上,就有全副武裝的騎士持槍刺殺飛龍的圖案。沒錯,這個圖像也是聖喬治屠龍,或者我們把他的名字斯拉夫化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朝讓郭子儀向北方回鶻汗國借兵,才順利平定安史之亂的故事? 這個曾強盛一時的遊牧帝國,其使用的語言回鶻語雖然已經滅亡,但在今日還有一個跟它關係很近的子孫——並不是維吾爾語,而是在甘肅的裕固人使用的西部裕固語。 今日維吾爾人居住的地區與回鶻汗國的繼承國家,
【愛爾蘭語是如何逐漸沒落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好奇過,作為一國語言的愛爾蘭語,是如何淪落成弱勢語言,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類為「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層級的瀕危語言? 「那當然是萬惡的英國帝國主義的錯!」是個挺直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再更深入地討論一下箇中原因。
我第一個比較有交情的義大利人,是一位來自南義小城市Lecce的一個老先生。老先生是攝影師,好幾十年前曾經在古巴受政府委託拍攝古巴各處人文、自然風景的明信片。雖然一直沒說,但熱帶島嶼人最有研究的地方其實是古巴史,或許是因為這樣,我非常喜歡看老先生跟我曬各種古巴的照片。那是我未能有機會前往的精神
當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聽過一個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法:「History就是His story,代表歷史都是從成功的男性角度來講的。我們不該忽視歷史中女性的角色,所以也該有『Herstory』」。 我們必須要說,傳統上歷史學過度重視男性,女性聲音不成比例地低(當然這也與歷史脈絡本身有關,例如古代女性
大家一定知道,英語中龍是dragon。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長得像超大飛行蜥蜴的幻想生物,都會歸類在dragon的範疇。現今不同文化的傳說流傳到整個世界,因而也吸收了大量不同文化的類龍生物。比如說,東亞龍和西方龍就有明顯的差別。除了正港的龍以及東亞龍以外,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常見的分類龍的詞彙吧!
龍年開始了!讓我們繼續來講一些關於龍的故事。今天的主題,就是目前好多歷史、文化粉專都在講的基督教著名傳說「聖喬治屠龍」。曾去過莫斯科、或者是在戰略遊戲裡玩過莫斯科大公國的讀者們可能會注意到,莫斯科的旗幟上,就有全副武裝的騎士持槍刺殺飛龍的圖案。沒錯,這個圖像也是聖喬治屠龍,或者我們把他的名字斯拉夫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臺南400,台南這塊土地,怎麼會只有四百年? 原來算法是從1624年荷蘭築安平熱蘭遮城開始。 2024的臺灣臺南,竟然如此大張旗鼓地紀念荷蘭四百年前的侵略,這將各民族、尤其是原住民族置於何地? 這是怎樣的國族認同呢? 好奇怪啊。台南市政府沒人知道這麼明顯的國際趨勢嗎?! 2024還在井底觀天啊?
Thumbnail
17世紀,荷蘭人在臺南市安平區建造熱蘭遮。 影片重現堡壘、市鎮。可選擇立體擴增實境或平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jOw0pVTDI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紐西蘭最南端的城市—因佛卡吉爾以及附近的布拉夫的旅遊景點,包括了路程、景點介紹和推薦的海鮮餐廳。文章深入詳細地描述了這兩個城市的特色和旅遊價值,適合喜歡自駕遊的旅行者。
Thumbnail
當年移居紐西蘭之前,曾經去旅遊一次,主要是南北两島都看看,是哪裡適合孩子的童年? 當時是從台灣過去的,先看的是南島各大景點,像米佛峽灣(Milford Sound),冰河,基督城 (Christchurch) 和皇后鎮(Queens Town)等等。對於南島的寬廣地貌,純淨的大地,感到無比震撼。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臺南400,台南這塊土地,怎麼會只有四百年? 原來算法是從1624年荷蘭築安平熱蘭遮城開始。 2024的臺灣臺南,竟然如此大張旗鼓地紀念荷蘭四百年前的侵略,這將各民族、尤其是原住民族置於何地? 這是怎樣的國族認同呢? 好奇怪啊。台南市政府沒人知道這麼明顯的國際趨勢嗎?! 2024還在井底觀天啊?
Thumbnail
17世紀,荷蘭人在臺南市安平區建造熱蘭遮。 影片重現堡壘、市鎮。可選擇立體擴增實境或平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jOw0pVTDI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紐西蘭最南端的城市—因佛卡吉爾以及附近的布拉夫的旅遊景點,包括了路程、景點介紹和推薦的海鮮餐廳。文章深入詳細地描述了這兩個城市的特色和旅遊價值,適合喜歡自駕遊的旅行者。
Thumbnail
當年移居紐西蘭之前,曾經去旅遊一次,主要是南北两島都看看,是哪裡適合孩子的童年? 當時是從台灣過去的,先看的是南島各大景點,像米佛峽灣(Milford Sound),冰河,基督城 (Christchurch) 和皇后鎮(Queens Town)等等。對於南島的寬廣地貌,純淨的大地,感到無比震撼。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