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先捕捉,再理清:珍惜自己的注意力

在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會引發我的注意,如當我將瀏覽器打開時,瀏覽器預設的畫面也許充斥著許多新聞,而出於好奇,我往往會不由地點開,一則一則地看下去。不僅瀏覽器的預設畫面如此,社群網站亦然,當打開臉書後,不由地開始注意朋友們的動態,且會注意右上角有沒有紅色的數字(新通知),或者某些廣告突然出現在眼前,我也會不自覺地點開來看一看。有過這類經驗的人都知道,時間往往就這樣被自己消耗掉。

從某個角度來說,時間被消耗掉固然是一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注意力在許多事物上頻繁地切換,將導致注意力因此被消耗掉。在當前的生活情境中,手機、電腦上各樣的軟體都在搶奪人們的注意力,而當我們的注意力因此而不斷地消耗時,我們對於重要事務的專注程度也會降低。

當我反省自己的經驗後,忽然意識到,即使某個資訊吸引我的注意力,但若僅出於好奇而沈浸其中,我其實就變得是被動地接受那些資訊。雖然,在當下消費了那些內容,也可能感覺到有趣,但這個消費行為本身是否為我帶來價值?值得打個問號。或者,姑且不說這樣的消費行為是否帶來價值,僅僅試著衡量這樣的消費行為讓我得到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

在GTD(Getting Things Done)方法的流程中,首要環節是「捕捉」(capture),意指將那些引起我們注意的事務先收集在Inbox中,待到有空時,再去「理清」(clarify)它們,思考是否可以採取行動,或者捨棄它。我可能無意間看到一則令我感到有趣的資訊,但因我在當下沒有進一步地思考「雖然它看來很有趣,但我希望從這則資訊中知道什麼」或「我是否要對這則資訊投入注意力」等問題,因而漫無目的地瀏覽它,並打斷我正在處理某個重要事務的狀態。「捕捉」與「理清」,即是讓我在「對該事物感到有趣」與「立刻處理它」之間刻意設立阻礙,而待到餘裕的時候再專注地「理清」該事物之於我的價值,並決定是否要處理它。

「理清」的重要作用在於,它讓我審慎地評估,我的注意力是否要投注在某個事務上,而評估的過程促使我應當去思考其是否有價值而值得我去理解,或是處理、執行它。倘若經過「理清」而認為它不值得我將注意力投注在其上,那麼,我就應當將它從我眼前的視野中刪去。當我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時,我才了解到,藉由刻意地制定處理繁複的流程(即GTD方法)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反而讓我得有更多的餘裕,得將專注力維持在既定的、已規劃好的事務上。

雖然,「捕捉」與「理清」看似只是處理事務的不同步驟,但正因為二者間有某個「阻礙」,因而能夠避免我們在尚未審慎地評估某個事務之於我們的意義時,過快地投入其中。這樣的「拖慢」也許延長了我對於事務的反應時間,但卻能夠節省我們寶貴的專注力,並審慎地評估是否要投注精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卡片盒筆記法的實踐者。博士後研究學者。兼任助理教授。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