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短打日誌] 第一學期末2023.12.05-13

前言:
瘋狂的期末甫結束後,整個人的能量狀態宛如還在剛衝刺完的跑步機上,按下stop後速度瞬間慢了下來,而身體還停留在輸送帶上被移動著,或許人的能量狀態也是存在著慣性作用力。雖然依然殘存熬夜多天的疲憊感,這幾天其實滿享受這種慣性作用力的,是一種暴寫狀態的後燃效應,想趁還沒冷卻下來的黃金期,以及回台灣之前,藉由整理東西,包括物品與數位檔案,來回顧我過去這兩學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寫及所吃所喝。

數位整理時發現,上一個崩潰暴寫期末,包括一個限時5.5天的take-home exam,以及一篇不知道從何下筆的paper,於是開啟讀書打卡短記,來記錄我的思緒與進度,還有一點那時的「非日常」生活。不過只維持了一週。

PS: 冷知識,暴寫(binge writing)的用法源自暴食(binge eating);與之對應的詞還有零食寫作(snack writing),很可愛又貼切的用法呢!



2023.12.05-06 跨凌晨

閱讀《布爾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的中文版序言,好好看。
讀文獻時先看各段的前兩行,好像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12.06-07 正稿第二頁

查燕窩相關的中文文獻。

閱讀Randomized Controlled Crime 的論文前半,邊貼annotated 邊想內容,有靈感就直接下筆,不必等文獻掃完才要動筆(重要)。

正稿寫了兩頁多一點,第二頁是這學期以來最舒適的寫作經驗!!可以觀察看看自己的寫作模式。我有預感要在無知中執行才會得知。


12.07 一種「智性頻率」的閾界啊

智性的狀態投入也是一種頻率(智性上的靈魂喜悅,一種精神狀態)。

寫作業的mindset,mindset的出發點,以及狀態上的餘裕、壓力與剝奪感,對我來說是甚麼呢。當你對甚麼感興趣,try to elaborate on which points interest you,有助於架設一個入口、一個開關,協助下一次的自己進入那個「智性的頻率」一種閾界(但好像有點難,目前來說)。

我不想在學術生活上愁雲慘霧。我好像期待著繳交完作業後,就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實際上其實很少實現。這顯示我的矛盾可能是:想沒有目的和壓力的閱讀,但沒壓力的時候,我也不會去看處於時間壓力剝奪感狀態時覺得有趣但繳交作業後才能好好閱讀的東西。

最理想的情況是:喜歡、享受寫作業時的投入;閒餘之際也能看有興趣的東西,這真是美妙的狀態。對我來說,這階段的「投入」、「壓力」、「剝奪感」又分別是甚麼呢?


12.08 隱藏時間

「想像」也是一種調頻方式。

Ideas: 看韓國學姊的博論,由其是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 (也是list 書單的觀察)。好像可以把list的書單寫成書評。比如Zhan這本書,感覺會listed在portfolio裡。

在閱讀器上買了閒書讀《原子習慣》,時間剝奪感時期讀得特別入迷,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拖延。

把筆電螢幕右下角的時間隱藏(效果很好!)。


12.09 一些《原子習慣》的筆記發想

關於放下標籤(放下限制性信念) 再重塑標籤(建立習慣系統),這個標籤不同於「我很厲害、我很聰明、我很瘦」這種「外在結果」;而是,「行為本身」的標籤,比如我是素食人、我是常跑步的人,以及「我是每天寫__字、看多少書的人」

:「我是個寫個兩行 再吃早餐的人」→往往會寫更多,嘿嘿(寫了12行多要去吃早餐ㄉme)

*智性的精神世界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的未竟閾界,像海上浮沉的航海王到了一個藏有大祕寶的次大陸,那裡有我這一生想探尋的東西,令人神往。

對多產的渴望,自幼即此給我穩固的信念支持,或許是某種基層慾望。所以就大方接受自己是個生產力的信徒吧。是甚麼主義、教派、意識形態,基於抱持甚麼信念而來(可以是單個穩固信念,或數個同頻信念的推疊)。

(寫了14行多要去吃水果, 紅棗桂圓,豆漿ㄉme)

(寫了12行多要去慢跑ㄉme)有跑步狀態就不會差,即使只跑5圈5公里約35分鐘。

寫完一段後,大概想好下一個turn要寫啥做為線頭-boost energy for writing

間歇休息後的開啟,從線頭開始(如果有的話)然後對自己說「先寫兩行就好」-easy to start (最小努力法則的啟動)。


*寫作快樂的大小地方:

a. 產字的成就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部分,讓我想到《有多痛就有多值得》這本書)

b. 感受到英文寫作的進步(成長的喜悅)

c. 有新想法(分析、批判、論點)出現而把他們清楚寫下來,自己會很喜歡(創新的喜悅)

d. 構思架構的過程(計畫本身帶來希望的感覺)

e. 行雲流水、下筆如有神的時刻(可遇不可求)

外部效益(拿到學分、學位、機會、賞識等)不納入,這比較像是寫作作為手段來達成身外的東西,這不是我想追求的寫作。


(寫了14行要去上廁所、喝水、20下三頭肌啞鈴和洗澡ㄉme)

(寫了20行多要去上廁所、考慮要不要先睡ㄉme)


12.10 Binge reading vs. snack reading

(寫了6行多要去吃早餐ㄉme)半顆酪梨+兩片酸麵包+半顆番茄+2/3杯豆漿。有點太飽,之後酪梨和麵包的份量要減半。

在看How to write a lot作為閒書,如《原子習慣》,對我來說這種我喜歡的工具書,相較一次性看完(如之前看《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之後要把notion筆記調出來複習),邊工作邊、看邊小部分實作比較有效。

若迷戀於成長的感覺、達到目標的感覺,也不錯。若問我成為學習魔人的可能性(不外顯於人),是有的。


(寫了5行+一個新點子(Translocality of political ecology) 要去上廁所喝水+吃堅果+休息+等盆栽ㄉme)


12.11 做喜歡的事的痛苦

好像每次寫報告時間都會「不夠用」,每次都會惋嘆太晚開始,而真正開始前又能量耗弱東拖西,甚麼時候可以終結這種業力循環呢?從來都不是管理時間本身,而是使用時間的心態、習慣系統。繼續寫吧,收尾後就要交出去了。

(寫了9行要去吃早餐ㄉme)

就算做喜歡的事也會有痛苦的地方。而我感受到的痛苦,時間壓力(急性)以及遲遲沒動筆(慢性)。


12.12 小火苗

凌晨.終於把醫療人類學Essay 2寄給教授了。

我方方面面的靈感總是在書桌前萌現,因為「下筆才知道要寫甚麼」,下筆才有靈感,下筆才能把靈感留住。

有事情做(有東西寫)也是不錯(在建立「我是每天學術寫作的人」的認同後,一個令人驚喜的念頭)。發自內心的追求(用Sadhguru的話來說是:體驗生命、活出內在生命),就不易有世俗的執著。

或許現階段,這個追求是智性上的學習、吸收、成長、有自己的見解、多產寫作。

看著自己「code」的習慣系統越來越完備,感覺也很好!(小小成就感?)


12.13 熄滅

收到教授的feedback,像個滅火毯,鋪天蓋地,直接熄滅我剛使勁完成paper的小火苗,生命週期為一天。覺得需要好好消化一下。若把教授的建議吸收內化,就是滿大的成長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A PhD student in borderland. 可能是三分鐘熱度的留學扎記。專題名稱向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致敬。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安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