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10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raw-image

廿世紀之前,「grammar」(語法) 是個籠統的用語,十九世紀的歐洲語言學家因為中國語沒有屈折特性而聲稱中國語沒有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個用法,「語法」和「語構」基本上同義。

按另一個用法,語法則包括好幾個領域,如語構 (syntax)﹑語義 (semantics)﹑語音 (phonetics)﹑詞構 (morphology) 等。

屈折變化屬於詞構和語構的範疇。

歷史上最早的語法描述大概出現在約公元前二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今日的伊拉克和敘利亞),載體為蘇美爾語。

另一個語法傳統出現在約公元前四世紀的印度,載體為梵語。

後者傳統中最著名的語法學者為印度北部的班尼尼 (Panini),活於公元前六至五世紀之間,他寫的主要是關於詞構和語音規則。但班尼尼是獨特的,因為他同時列舉了大量的語構規則。

希臘人對語法的研究起步較遲,現存的最早文本有據說是特拉斯的狄奧尼修斯 (Dionysius Thrax) 的《語法技藝》(Tékhnē grammatiké),可追溯至約公元一百年。這本著作主要論述兩個領域 —— 詞構和語音。所以狄奧尼修斯的《語法技藝》很可能間接受到班尼尼或印度語法學者的影嚮,而渠道則很可能如歐洲的文藝復興一樣透過阿拉伯學者傳播而來。

希臘的語法傳統之後,西方語言學家通常會提出羅馬的語法傳統,譬如瓦羅 (Varro) 的《論拉丁語》(De Lingua Latina)。這個傳統同樣專注詞構,即在屈折的規範內的詞根變化,幾乎沒有語構的論述。這個傳統從公元前約一世紀延續到六世紀。

羅馬的「語法傳統」之後,西方的語言學歷史書通常會談及阿拉伯的語法傳統,之後是歐洲中世紀的拉丁語教材。可考據的最早期的阿拉伯語語法學家是阿卜杜拉‧伊本阿比‧伊沙克‧艾哈德拉米 (Abd-Allāh ibn Abī Isḥāq al-Ḥaḍramī),將他的書寫規則留存下來的卻是一名生於公元八世紀的波斯學者西布耶赫 (Sibuyeh)。阿拉伯的語法傳統同樣專注兩個方面﹕詞構和語音。

讓我們略作揣測,這段歷史的梗概有如下的一條線索。

首先,最早的語法研究可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恰恰位處土耳其﹑波斯及埃及之間,對阿拉伯語的語法傳統有地緣上的直接影嚮。阿拉伯人與印度人的接觸甚早﹕陸上,中東幾乎緊貼印度北部﹔海上,兩地之間的阿拉伯海交通頻繁。估計同樣起步得早的梵語語法傳統應該也有阿拉伯的學者熟悉。

這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巧合,蘇美爾語的語法傳統﹑梵語的語法傳統﹑希臘語的語法傳統﹑拉丁語的語法傳統和阿拉伯語的語法傳統都專注兩個領域﹕詞構和語音。

一直到大概公元十七世紀之前,世界文明的互動是一個長期的從東到西的傳播﹕遠東文明隨著海陸兩個方向的商道向南洋及印度的方向推展,印度的文明向阿拉伯及東非地區推展,米索畢達米亞文明向希臘及地中海沿岸推展。5 因此,希臘語﹑拉丁語及阿拉伯語的語法傳統十分可能都有共同的源頭 —— 蘇美爾語及梵語的語法傳統。6

__________

5 自十七世紀至今,世界文明的互動則反過來,傳播的方向從西而東,短短兩三個世紀,影嚮所及,遠比過去兩三千年的東西走向更為深遠。

6 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阿拉伯語及文學系的梭里哈‧哈志‧雅閣比 (Solehah Haji Yaacob) 教授亦有類似的分析。請參考 [Yaacob 2011]。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