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孩子安全感的培養

那天小瑜的媽媽,帶著3歲剛讀小班小瑜一起走進咖啡廳來找我,特地帶著孩子來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學校不斷被老師反應明明都聽的懂但卻不想配合指令、不斷的試探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會生氣、當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大發脾氣,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狀況,一見到小瑜,很安靜,但一雙眼睛很伶俐的不斷觀察環境,嘗試著試探我對她提出的需求會是怎麼樣的反應,一個多小時的談話過程中,乖巧的不得了,一步也沒有離開媽媽的身邊。聊到最後,媽媽有點無助地問"她為什麼這麼沒安全感?!我都有給她抱抱啊!"

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安全感是一個內在的主觀感受,是一種感到滿足、內心平衡的狀態。而在研究中指出,安全感由三個關鍵達成:

1.可及性: 當孩子需要你時,能不能馬上找到你

2.回應性: 當孩子提出需求時,能不能得到相對應的回應

3.投入性: 當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是否感受到你的投入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人說"小孩也太黏你了!"、"不要小孩一哭就馬上抱,養成壞習慣!"、"多給別人顧,以後才好適應",這些看似似是而非的觀念,將安全感的形成倒因為果。當孩子在年幼階段無法表達,以哭泣的方式提出需求期待她的環境能給予相對應的回饋,這是一個安全感建立的過程,提出需求-->得到好回饋,而非孩子不哭不鬧、人人好就是安全感很好,不能混為一談。

回到小瑜媽媽的疑惑"為什麼我都有給她抱抱,她還這麼沒有安全感?",從上面的三個關鍵點,抱抱,並不一定是小瑜提出的需求,所以當媽媽給予小瑜抱抱時,小瑜並沒有得到一個相對應的回應,安全感的建立就不穩定。

那到底怎麼建立安全感呢?

與上面的三個關鍵點相呼應,上述的三個關鍵長期被滿足,孩子的安全感自然就建立了,因此,建議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持續的努力下列幾個要點:

1.可預期性: 當孩子身處的環境可以被預期,孩子會感覺到自己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有掌控感,自然的安全感就會上來。

-->可以努力的方向如: 穩定的作息、在事情有變動時事前預告、大人的情緒可被預測(避免孩子同一個錯誤早上大人輕拿輕放、晚上卻又火冒三丈)、當照顧者將離開事先給予告知、家中的規定不會因為不同大人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等等。

2.細膩的察覺: 此部分十分仰賴家長對孩子深入的觀察,當孩子哭了,家長能否迅速地找到原因並處理。新手父母在面對新生兒通常會有一種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明明自己生的,卻不知道到底孩子要什麼,但別擔心,在多數的家庭中,若家長持續地參與育兒、努力地替孩子排除不適,這份細膩地察覺孩子需求的能力也會不斷的提升,這也是三個關鍵中"投入性"回饋最明顯的,孩子,一定會察覺到照顧者投入的努力。

3.正向支持: 當孩子的需求被發現了,請一定給予孩子一個支持。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對陌生人而覺得緊張不敢打招呼時,明明發現了孩子的需求,卻還是說出了"吼,真的很沒用,人家妹妹跟你打招呼你緊張什麼!",明明知道孩子的情緒反應,卻沒有給予支持,這樣安全感就很難建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治療師新手媽媽,在跟著寶貝女兒小迪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想分享、紀錄下這些的小日子而創立了馥樂(full love),用全心的愛,共好。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