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動機式晤談—訊息提供、評估改變的動機



    訊息提供

    作者強調:在提供資訊給個案時,要是由個案主動提出、或是在個案願意接受資訊的情況才給出訊息,以及他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案。

    在這個歷程之間,一來可以強化個案與工作者的關係,二來是改善個案不想改變的態度

    因此書中有提到E-P-E模式(誘發—提供—誘發)

    首先了解一下個案對這項問題的的看法,書中提到酒癮的個案作範例。工作者詢問:酒精對於個案自己身體的影響。接著再詢問個案是否想知道更多嚴重影響的細節,當個案回覆同意時,在進一步說明。獲得個案對自身的省思,提升想改變的動機。動機提升後才會想要求助喝酒的問題。

    再來介紹提供訊息的三步驟

    作者有提到,要有個案的同意、讓個案有自主性、讓他覺得自己參與了改變的過程,不是被工作者逼迫要來改變。一旦個案同意,工作者試著提供多方案的選擇,讓個案有更多選擇,接著讓個案進一步的表達對這些選擇的看法。

    工作者除了在整個過程中,要先尋求到個案的同意,工作者在給與建議的時候,也要盡可能的來委婉的修飾,建議是不要讓個案有所覺得自己的問題太被針對性,書中提到的,就是工作者可以提供的問句。例如工作者就會問說:不知道你想不想聽看看我的建議?如果針對這些問題的建議,對你來說有所幫助的話,我就是這些建議,不知道你是不是會想要使用?

    然後就提供各種的方案


    評估改變的動機

    第五章的部分,因為整個重點比較著重於「動機」,那第五章是作者在說明,就是評估改變的,書中有提到,整個動機式晤談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個案的動機的高低,動機的高低就會被視為改變的準備程度,進一步來評估個案對於這個問題的覺察,以及她認為自己能有所改變的信心程度,

    因為作者是精神科醫師,所以他有簡單的提到精神醫療領域的病識感的六個層級,在書中提到,第一個層級就是:個案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就是他完全沒有病識感...因為那中間的層級我就不贅述,那第六層級的話就是個案,可能他不只知道他自己有罹患疾病,她也能理解他整個在疾病罹患的當中,他在生活中或者是在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他可以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來試著解套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達到自己有所改變。

    病識感評估


    在九十六頁,他有提到兩個評估動機的研究工具,第一個是羅德島大學的改變評估量表,URICA。

    另一種是叫做改變準備階段與治療迫切性量表,這個表總共會分為「懵懂期」、「沉思期」、「行動期」、「維持期」,那他主要是他可以特別用來評估藥酒癮的問題


    工作者可以運用量尺問句

    所以作者也有特別提到,區別六種改變對話,還有改變運用改變循環輪的理論模式來進行詢問,以及評估個案的改變動機跟程度。

    再來就是進入到量尺問句的部分,量尺問句主要的用意是作者希望工作者能夠將個案的動機、問題,能夠從抽象的描述轉化成具體可測量的陳述,這個分數從零分到十分,那就如同研究工具的李克特量表

    在重要問句方面,可以問個案:零到十分,妳覺得這個改變這個問題對你來說重不重要?個案可能回答幾分之後,我們就可以大致上的評估他的改變動機,那也有可能個案改變的動機跟他描述的分數,以及工作者所理解的分數,會有一點點落差,那工作者就可以試著再詢問更多個案的想法就是對於她,例如個案自己說評估為八分,那這個八分,對他來說的定義,以及他對自己改變的評價以及能力,他也大概處在哪個程度。



    作者也有提到,就是這個四個象限,

    從重要程度、能力程度畫分四個象限

    • A象限:能力程度高、重要程度低。代表他是非常有有能力的,但他可能覺得這個改變來說,對它一點也不重要,那我們工作者就是必須要協助到他看到他自己問題的不一致,以及他的矛盾
    • B象限:能力程度高、重要程度高。鼓勵繼續行動改變
    • C象限:能力程度低、重要程度低。改變,對個案來說完全不重要,也完全沒有能力執行。作者建議先提升動機,再提供行動方法
    • D象限:能力程度低、重要程度高會比較迫切的需要改變的方法,因為他可能覺得這個改變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但他可能沒有能力去做,那這樣助人工作者就必須要提供多項的選擇,來讓個案有所方法跟方向來有所改變


    準備改變的對話

    區辨六種的改變對話,那這個改變對話也有分別,如果個案拒絕改變的話,就叫維持對話,這樣對那在這個改變對話的程度呢?從弱到強的程度,就是 能力對話、需要對話、還有期待對話,還有原因/理由對話以及承諾對話、採取行動對話

    作者有特別提到,就是原因或理由對話,他可能會比較傾向於個案會自己內心中,就是他有真正想要改變得動機,這個動機跟理由是比較正向的

    那如果是需要對話的時候呢?可能比較傾向是~個案他只是為了要避免目前對於他不利的情境,才被迫來做出改變,這個動機可能性比較低,屬於需要對話

    作者也有提到,不管是哪一種改變的對話,都會比不想改變的人維持對話都會要來得高的改變動機


    改變階段

    懵懂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

    個案如果處在懵懂期的時候,他可能會來找工作者,或是因為別人叫他來,他現在也沒有感覺他想要過來會談,或者覺得這個問題來說,對他目前也沒有影響,有問題都是別人講的,目前是沒有病識感。


    沉思期,可能內心會開始糾結、掙扎,同時又怕改變,它就是會必須要脫離他原本的舒適圈,助人工作者可以提供他的協助,就是進一步的誘發,他自己自己想改變的能力,來強化他的自我效能


    準備期階段,他則是他已經意識到要改變,也有打算要改變了,那只是他目前心中沒有想法知道要怎麼去改變,助人工作者就可以提供多項的選擇,然後排除個案可能會遇到改變過程的一些障礙,強化他的決心、他的行動


    行動期,個案已經開始有慢慢的在改變,工作者就能持續關注這個個案改變的發展


    維持期的時候,個案會描述她已經在進行的事情,努力的在適應他的改變的整個過程


    整個循環不是一個線性過程,可能都隨時會復發,然後然後會再回歸到某一種期的階段,助人工作者要利用各種技巧,試著幫個案在辨識到他目前是處在改變的階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