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情緒勒索與心理遊戲:如何應對在人際關係中的挑戰

我相信這幾年來大家對於情緒勒索已相當熟悉,所以,我想藉由大家對情緒勒索的認識來進一步說明心理遊戲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原為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不過,因著2017年《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一書的熱銷,讓情緒勒索成為高度討論的話題和用語,似乎人際關係間任何的不舒服感都與情緒勒索有關。人際間模糊的互動界線是造成情緒勒索的主因,而你我都可能是情緒勒索者或是情緒被勒索者,即日常生活中的互動點滴都可能成為情緒勒索的溫床。

Susan Forward 於1997年出版〈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該書於台灣譯為《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關於情緒勒索的描述,書中寫著:

關係中的勒索行為就像迷霧(FOG)般讓彼此陷入視線迷糊不清的狀態,而恐懼(Fear)、責任(Obligation)及罪惡感(Guilt)則是用來達成情緒勒索的工具。情緒勒索具備四個特徵:一再重複、深陷其中、曖昧模糊、負向情緒,和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提出要求。

意即,只有當情緒勒索者提出一個直接或間接的要求給對方,而對方即使不情願但也無法拒絕的情況下,彼此間的關係才會進入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中。

情緒勒索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時,跨科系的自己剛好在研究所課程裏接觸到TA溝通分析,其中印象深刻且深感興趣的主題是心理遊戲Eric Berne 的1964年經典暢銷書〈Games People Play〉發表關於心理遊戲的概念,並詳細列出七大類36種人際間進行的心理遊戲,該書於台灣有兩種翻譯版本:2020年《人間遊戲: PAC模型36種日常心理遊戲, 洞悉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 迅速和各種人有效地互動》,以及2021年《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構成心理遊戲的四個基本要素:曖昧訊息、一再重複、當局者迷及負向感覺。

心理遊戲情緒勒索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心理遊戲於後續理論發展上Eric Berne 於1972年再提出必備的關鍵要素【轉換】,而這便是心理遊戲情緒勒索最主要的差異所在。


何謂【轉換】?

簡單來說:

情緒勒索中,情緒勒索者提出不見得合理的要求,而被勒索者通常會因為恐懼、責任或罪惡感而妥協,依照情勒者的要求行事。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會有負向情緒的會是被勒索者,因為即使不開心、不願意,也只能勉為其難照辦。

如果,被勒索者拒絕情勒者的要求、沒有照辦,那麼雙方的互動便會進入心理遊戲。意即,原本應透過情緒勒索達到目標的情勒者,沒料到被勒索者居然拒絕照辦、甚至大聲反駁,此時雙方間的角色便發生轉換。情勒者迫害者變成受害者,而被勒索者則由原本的受害者變成迫害者,當雙方角色發生轉換時,便是進行了一場心理遊戲,且雙方都會帶著負向的情緒結束互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