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6|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當內心與外界不一致:如何在職場中找到真正的成就感

Marshall Goldsmith在《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一書中,提出了正向力的四個關鍵要素:身份認知、成就、聲譽和接受。其中「成就」是創造正向力的第二個重要要素,Goldsmith認為,我們通常用兩種不同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就:一種是他人對我們能力的認可,另一種則是我們對自己能力的感受。這兩種標準都有其合理性,但問題在於,它們並不總是一致的。

讓我們先來看看職業的正向力,Goldsmith提出,如果我們擁有所需的動機、能力、智慧、自信和誠意來實現目標,我們就可以被稱為「贏家」,這種正向力主要體現在我們給工作帶來了什麼。

相對地,個人的正向力則關注工作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如果我們從所從事的活動中得到了幸福、回報、意義、學識和感恩,那麼我們同樣可以稱自己為「贏家」。

在理想的情況下,這兩種成就標準應該是一致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常常並非如此。有時候,我們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受到高度讚揚,卻絲毫沒有改變我們對自身的感受。反之,我們可能做了一件對整個世界而言都非常有意義的事,卻無人喝彩。

Goldsmith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這種不一致。他提到了一位名叫理查德的公司聯絡部主管。從外界看來,理查德非常成功:他擁有高薪、權力和地位,在工作中表現出色,甚至被CEO視為「不可或缺」的人才。然而,理查德內心並不認為自己取得了什麼成就。他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專職的小說作家,認為現在的工作只是一種簡單的智力遊戲。

這個案例生動地展示了當外界對我們的評價與我們內心的感受不一致時,可能產生的正向力危機。理查德面臨的困境是:他能帶給工作的和工作所能帶給他的不相匹配,他人對他成就的界定和他對自己成就的界定不一致。

相反的情況也同樣存在。Goldsmith還提到了另一個案例:一位名叫瑪麗的社工。瑪麗選擇從事社工是為了實現積極的改變,她認為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然而,當她看到高中同學聚會時,其他人住著更大的房子,穿著更漂亮的衣服時,她感到非常沮喪。儘管瑪麗認為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事,但她無法不受他人看法的影響。

這兩個案例都凸顯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如何定義和衡量自己的成就?是按照他人的標準,還是按照自己內心的感受?

Goldsmith建議我們要誠實地面對自己,認清自己的真實動機。他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用於對我們的成就進行「壓力測試」:

1. 這是事實,還是我按照自己的性格或信念進行了過濾?

2. 我是否高估了自己在此項成果中發揮的作用?

3. 我是否低估了他人在此項成果中發揮的作用?

4. 我是否引用了太久以前的成果,而這個成就對目前的狀況而言已經不那麼可信了?

5. 我是否因對最近的事印象深刻而賦予了其過多的權重?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評估自己的成就,清除那些可能歪曲真實成就的虛幻假設。

在工作中,我們可以將這些概念運用到自我評估和職業規劃中。例如,在進行年度績效評估時,我們可以同時考慮外部的評價標準和內心的滿足感。我們可以思考:我的工作不僅為公司帶來了什麼價值,也為我自己帶來了什麼收穫?這樣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在職業發展中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Goldsmith在成就這個章節中提出的觀點讓我們重新思考了成就的定義,他提醒我們,真正的成功不僅僅是外在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滿足。只有當我們能夠在職業成就和個人成就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持久的正向力,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圖片來源:Dall.E 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