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無條件」本身,就是一種條件

昨天和先生來了一場邏輯思辨,開始的原因是我剛做完了自己的阿卡西紀錄,發覺內在還有很多關於想要被「無條件接納跟愛」的議題,像是當我沒有做出符合他人期待的行為或選擇時,我很容易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這份感受的背後是害怕讓他人失望,是內疚於沒有做好某種角色,更是擔心自己不被認可和接受。

「如果我沒有成為xxx期待的樣子,我是否就不是個好人/伴侶/女兒/手足/朋友/治療師?如果做不好,那對方是否就會討厭我/不喜歡我/責備我/鄙視我/拒絕我/拋棄我?」這份恐懼的背後是那個一手插腰,一手指著我的嚴格小女孩,她很努力的想確保我成為他人想要我成為的樣子,要我聽話、獲得好學歷、做好工作、做好我的角色、不要表達太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這份姿態的背後卻是小女孩哭泣著吶喊「為什麼我的存在本身不足以讓人感到滿意呢?為什麼我一定要成為某個樣子、獲得某種殊榮、特殊能力、擁有金錢、物質或學位才能被當作重要的人?為什麼得微笑討好才能讓人喜歡?為什麼這個世界不能接納原本的我?」。

當我在阿卡西紀錄中看見這個小女孩時,我很心疼她,因為她確實背負了很多不屬於她的期待和價值觀,而她對自己的認知也由無數的條件、角色的刻板印象、他人的言語和反應所組成。在她心目中,她真的以為只要沒有做好,她就會被苛責、處罰或帶來負面的結果,那個結果可能是某個人失望的神情或負面反應,而她對於這些反應的詮釋就是「他們不喜歡我了,他們不愛我了」。

這一切都讓人感覺很熟悉,因為這些想法和感受確實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常常出現,我也不只一次在紀錄中跟內在小孩對話,更明白所有的批判都是來自於我對自己的不接納,所以我又對自己道歉、懺悔、感謝並重新與內在和解,提醒自己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可以真實的呈現原本的面貌。

-

關了紀錄之後,我帶著新的感受和先生分享,他一如往常的開始丟出各種疑問:「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的不認同是他們的自我表達,跟你個人的價值一點關聯都沒有?」

我想了想回覆:「確實啊,有很多過往的經驗之所以會帶來痛苦的感受正是因為我的負面詮釋,但實際上參與其中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有我想像中的那個意圖。我也知道我的價值與他們的言行一點關聯都沒有,但矛盾的是我還是想要被無條件接納跟愛」

先生沈默了數秒後突然說:「你不覺得無條件本身,就是一種條件嗎?」


聽到這句話的我有如當頭棒喝,因為我突然回想起在關阿卡西紀錄前,我獲得的提醒:「學著看透幻象,所有言行背後都有愛」。

原來如此!以前父母責備我時,我往往會覺得『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罵我』,也總是理所當然的用各種『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不會____』的公式套用在他們身上,手裡拿著受害者的旗幟想要別人可以為自己的感受負責,甚至有時候在親密關係中,我也會在伴侶沒有讓我感覺自己被無條件接納時,對他們感到失望。此時,我終於明白自己很多時候也沒有無條件地接納身邊的人事物,沒有考慮到對方的能力、意願和當下的狀態,那或許也正是因為我還沒有辦法做到,才會期望身邊的人能夠代替我做到。不過,過去的我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模式,也正是因為內在小孩以為這是唯一能夠讓我們生存的方式,說真的也是很努力的在保護我,所以現在即使赤裸地寫下來,我感受到的也不是責備,而更是一種面對後的坦然。

「我很認同你說的。認真思考後,我也覺得或許我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定義太狹隘了,我以為不打罵、不拒絕並完全地以想像中“應該”要符合無條件的愛的方式才叫做愛。但實際上,當一個人表達他們的憤怒和失望時,他們只是在傳遞訊息,想想以前爸媽責備我時並不代表他們不愛我,而是他們有某個要求,而我的表現沒有符合預期,所以他們產生負面反應(想想也是在教育中很難避免的)。我把這個負面反應跟不愛畫上等號,所以在之後的經驗中,只要有人給我類似的反應,我就會自動化的認為自己又不被接納了。」

「對啊!記得剛交往的時候,只要我生氣,你就覺得我不愛你了,我都會滿頭問號,明明很愛你啊,但愛不代表不能生氣吧!」先生趁機糗我,兩人忍不住笑出來。以前的我,肯定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可以​輕鬆的討論這樣的議題,用幽默的方式來面對這些脆弱的情感和時刻。

----

無條件、有條件; 憤怒、喜悅、悲傷、內疚; 或許每一種情感跟狀態的基本語言都是愛,只是它們在表面上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如果我們能夠認出他們的本來面目,那麼就不必急著假裝、攻防或自我保護,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在的實相都是一樣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