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用IPA符號學「阿依烏」(二):幾個特殊的元音

【2-7】用IPA符號學「阿依烏」(二):幾個特殊的元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輔音必須與元音結合才能夠說,例如華語「ㄅ」需要和「ㄚ」結合才會形成完整的音節「ㄅㄚ」。但是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華語的「ㄓ」或「ㄗ」為什麼可以獨立存在呢?這時候就牽涉到另外ㄧ些特殊的元音了。


先前我們運用「元音舌位圖」來分析不同元音的發音特色,然而這些元音只是其中一部分。語音學家稱呼這些位在元音舌位圖上的元音為「舌面元音」,另外還有些舌位圖無法表現出來的元音,本章將簡單介紹這些特殊的元音。


舌尖元音(Apical Vowel)


舌面元音在發音時,整個舌頭發力較為均衡,當舌尖相對用力時,則會形成「舌尖元音」。由於舌尖元音發音需要舌尖緊繃用力,會導致舌尖進一步向上抬升,所以這類元音基本上只有高舌位,不過仍有舌位前後、唇形圓展的分別[註1]。如下圖所示:

raw-image


從上圖可以看到舌尖元音分為四個,有舌尖前後、唇形的差別。其中[ɿ]、[ʅ]就出現在我們熟悉的華語中。舌尖前展唇元音[ɿ]能夠和「ㄗ[ts]」、「ㄘ[tsʰ]」、「ㄙ[s]」結合,例如「資[tsɿ55]」、「疵[tsʰɿ55]」、「思[sɿ55]」;而舌尖後展唇元音[ʅ]則可以和「ㄓ[tʂ]」、「ㄔ[tʂʰ]」、「ㄕ[ʂ]」、「ㄖ[ʐ]」結合,例如「之[tʂʅ55]」、「吃[tʂʰʅ55]」、「師[ʂʅ55]」、「日[ʐʅ53]」。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引言所提到的「ㄓ、ㄔ、ㄕ、ㄖ」與「ㄗ、ㄘ、ㄙ」並不是單純輔音自成音節,而是它們在注音時少了一個表示舌尖元音的符號。

其實,漢語語言學家有設計一個符號「ㄭ」來表示舌尖元音,而且由於[ɿ]和[ʅ]的出現條件完全不會重疊,因此統一以「ㄭ」表示。例如「之」如果用注音符號完整描述應該是「ㄓㄭ」、「思」用注音符號完整描述就是「ㄙㄭ」。不過教育部當初在修訂注音符號時,決議「ㄭ」省略不寫,導致後來有些人會誤會「ㄓ、ㄔ、ㄕ、ㄖ」與「ㄗ、ㄘ、ㄙ」是兩組不用和元音結合的音節。


捲舌元音(Rhotic Vowel,日化元音)


還有一類元音,它的發音和舌尖元音類似,需要舌尖用力才能發音,就是所謂的「捲舌元音」。與舌尖元音不同的地方在於舌尖元音是舌尖緊繃微微上抬,而捲舌元音則是舌尖緊繃向後捲而形成發音。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發現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上抬;但捲舌元音發音時,舌尖則更上移動,甚至是向後捲[註2]

raw-image


我們可以將捲舌元音視為是既有的舌面元音捲舌而成,在國際音標標示上,則在原本元音符號之後加上表示捲舌的小尾巴「◌˞」作為捲舌元音的標記。例如典型的捲舌元音「ㄦ[ɚ]」就可以視為是央元音「[ə]」的捲舌化發音。大家可以試著念念看,會發現兩個發音的嘴巴大小與唇形基本上不變,但舌尖明顯向上、向後捲。


特殊的元音──鼻化元音(Nasalized Vowel)


我們在認識輔音時,曾經提到「鼻音」因為氣流流入鼻腔產生共鳴形成的聲音,而當元音在發音時,氣流也有可能流入鼻腔,就會形成類似鼻音的「鼻化元音」。在國際音標符號轉寫規則中,我們用上標波浪線「◌̃」來標示鼻化元音。

raw-image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臺語就有鼻化元音的現象,例如以下的例字與發音:

天 thinn([tʰĩ55],發音
餅 piánn([piã42],發音
碗 uánn([uã42],發音

會說臺語的人可以念念看,或者點進連結聽發音。你會發現這些鼻化元音唸起來好像我們感冒鼻塞時說話的感覺,其實就是因為氣流在鼻腔產生共鳴而發聲。



說到這裡,大家對於元音是否有基本的瞭解呢?包含元音舌位圖所傳達的元音三種基本特性:舌位前後、舌位高低、嘴型圓展,以及元音的鬆緊、長短等。當我們瞭解這些語音的發音方法後,練習發音時,就能夠分辨這些差異、隨時微調,最後發出更標準的語音喔!

本章內容就到這邊,如果你有興趣想要一探語音奧秘的話,還請大家持續關注【用語言學學語言】,讓我們一起更有效率學習新的語言。此外,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你小額贊助,讓作者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



註釋:

[註1]:舌尖元音其實是一個有學術爭議的概念。「舌尖元音」這個概念其實是漢語語言學家所擁護的,但並未被西方語言學家接受,因此上面表格的四個舌尖元音符號並沒有出現在IPA符號的表格之中。西方語言學家傾向認定這些舌尖元音為「高舌位舌面元音([ɯ]之類的)」,或者是「音節化輔音([z̩]、[ʐ̩])」。詳細的論述可以參考Youtube頻道「華語教師加油站 Go for TCSL!」的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瞭解。

[註2]: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 著,《國音學》,(新北:正中書局,2018),頁68-69、89。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建議:

[1]:林燾、王理嘉 著,《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9),〈第二章:元音〉。
本書第二章就元音分類進行介紹,包含發音的方法以及各種實例,後就元音的物理聲學特色進行簡介。其中對於舌尖元音、捲舌元音、鼻化元音等特殊元音有全面地解說,並舉了英語與各種漢語方言為例。本文礙於篇幅不能盡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研讀。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 著,《國音學》,(新北:正中書局,2018),〈第四章:國音韻母〉。
這本書是師大國文系「國語語音學」的課程教科書之一,內容包含聲母、韻母、聲調、語音變化等,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地分析與教學語音。其中第四章「國語韻母」的部分採用個別描述,包含舌面圖、國際音標、發音方法描述、例詞練習等,內容相當完善。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研讀。


avatar-img
佚名:語言、歷史與生活
60會員
118內容數
不定期努力更新,內容包含: 1️⃣自己學習語言的心得與訣竅 2️⃣中學學生國文文法相關問題 3️⃣歷史、語言、教育相關讀書心得與想法 4️⃣動漫與小說的心得與推薦 5️⃣日常生活觀察與紀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先前已經講到「輔音與元音」、「韻母與聲母」來分析語言音節結構的方法。不過由於兩篇的篇幅較長,因此我決定再寫一篇文章,說明我是如何用「輔音與元音」、「韻母與聲母」分別學習阿美語和廣東話這兩種語言的語音吧!
古人沒有輔音與元音的概念,那他們是怎麼分析語音的呢?又是怎樣寫詩填詞的呢?相對於「CVC...」的分析,我想大家或許更常聽到以「聲母」和「韻母」來分析華語語音吧!這種方法是中國古代為了文學寫作而創設的分析規則,與西方音韻有所不同。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英語的「McDonald's」音譯成華語只有「麥當勞」三個字,但是為什麼變成日語後,就有「マクドナルド」六個字呢?這個現象其實涉及到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對於語音切分的問題。快來看看本文關於語音切分的介紹,讓你更好瞭解怎們分析一個語言的發音。
先前已經講到「輔音與元音」、「韻母與聲母」來分析語言音節結構的方法。不過由於兩篇的篇幅較長,因此我決定再寫一篇文章,說明我是如何用「輔音與元音」、「韻母與聲母」分別學習阿美語和廣東話這兩種語言的語音吧!
古人沒有輔音與元音的概念,那他們是怎麼分析語音的呢?又是怎樣寫詩填詞的呢?相對於「CVC...」的分析,我想大家或許更常聽到以「聲母」和「韻母」來分析華語語音吧!這種方法是中國古代為了文學寫作而創設的分析規則,與西方音韻有所不同。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英語的「McDonald's」音譯成華語只有「麥當勞」三個字,但是為什麼變成日語後,就有「マクドナルド」六個字呢?這個現象其實涉及到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對於語音切分的問題。快來看看本文關於語音切分的介紹,讓你更好瞭解怎們分析一個語言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