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raw-image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藝術》讀書會,《愛的藝術》和《人心》這兩本被稱為是姐妹篇,姐妹兩個有點像又不太像,我認為兩本書一起閱讀會更有層次和樂趣。


為什麼這麼說呢?佛洛姆在《人心》中把「自戀」這個概念細緻地拆解研究。他從精神分析、哲學、社會和文化的角度進行論證,提出了他對善與惡的獨特見解。佛洛姆指出,籠統地談善惡或自由是抽象的,他說:「當人們籠統地選擇時,大多數人會選擇‘善’而不是‘惡’。但實際上,世界上並不存在這樣的選擇,只存在具體行動之間的選擇:一些行動通向善,另一些行動通向惡。只有在進行具體的決定而不是籠統地選擇善或惡時,我們的選擇才會出現道德衝突。」


自戀也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那麼怎麼判斷一個人的自戀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呢?如何知道一個人是熱愛生命還是崇拜死亡?怎麼辨別一個人是有狼性還是羊性?


佛洛姆在《人心》裡從多角度詳細論證這些問題,他的提問非常有趣。他透過精神分析和批判性思維來解析現代人的心理和行為,並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以下是我喜歡的一些部分和我的思考。


◩ 人在任何時刻都有選擇向善行善的自由嗎?


就像我們聽過的故事,在戰爭期間,有些執行死刑的人會將槍口抬高一公分,給對方留下一線生機。而電影《寄生上流》中有一句經典台詞:「如果我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如果求生已經耗盡所有力氣,那麼人心中向善行善的考慮是否會排在求生之後呢?


◩ 愛生命、戀屍癖與自戀


這三章真的非常精彩,佛洛姆還提到了心理學家榮格的例子。他指出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這三種取向,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榮格的創造力展示了如何轉化這些取向比例。每個人都有調整改變的能力,只是哪種傾向占主導地位。如果一個人突然意識到自己被戀屍癖取向所主導,會感到震驚。榮格的例子提醒我們如何啟動自己的創造力,平衡不同取向以減少對他人的傷害,這與《愛的藝術》談到的「創造性取向」相連。


◩ 自戀是貫穿全書的主要概念


佛洛姆認為自戀的問題在於「當事人無法區別自己的現實與別人的現實」。一個人的自戀可能會擴大到所有與他有關的事物,形成「自戀性偏見」。佛洛姆說:「自戀對象被認為有價值,不是基於客觀的價值判斷,而是因為它‘是我’或者它‘屬於我’。」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人在關係中會想要控制對方,因為控制者認為對方「是我」或「屬於我」。這與《愛的藝術》中「自愛」與「施虐者和受虐者」的觀點相連,可以讓我們對人性的自戀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想過自我中心與自戀的差異,我的觀察是:「自我中心」雖然也很僵固,但與「自戀」相較起來有彈性,因為他不是沉迷於自己,「自戀」有沉迷會變成被黏住的個人視角,還拓展到別人,認為自己這樣想別人也這樣想,這種僵化讓當事人無法區分自己的現實和別人的現實。

◩自戀一定是壞的嗎?

這麼說來自戀是不好的嗎?佛洛姆這時反論出手說:「以生物學而言,從生存的立場看,人必須賦予自己比任何其他人都要大得多的重要性。倘若他不這麼做,他將從哪裡獲取能量和興趣來對抗別人以保護自己、為生計勞動、為生存而奮鬥、在與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仍然堅持己見呢?沒有自戀,他可能是個聖人,但聖人的存活率又有多高呢?不自戀從道德或宗教立場來看是最可取的品質,但從求生存的世俗立場看卻是最危險的。」


這便是批判性思考的奧妙之處,提出一個論證後又可以反面對來思考這個論證的合理性,在正反兩面論證後,佛洛姆說:「如此一來,我們得到了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自戀對人的生存是必需的,但同時也對生存產生威脅。想要解決這個矛盾可以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追求最佳程度的自戀而不是最大程度的自戀,前者才是於生存有利的自戀。這就意謂著,生物學上必須程度的自戀被化約至可以跟社會合作相容共存的程度。第二個方向是把個人自戀轉化為群體自戀,讓自戀激情的對象從個人改為部落、民族、宗教或種族等。如此,自戀的能量得以保持,但被用在服務群體的生存利益,而非個體的生存利益。」


很多人提倡克服自戀,佛洛姆在書中談到「健康的自戀」,他認為「只有徹底擺脫自戀(包括個人自戀和群體自戀),人才能充分成熟。」那麼,人能克服自戀的核心嗎?自戀會讓人毀滅自己嗎?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


◩亂倫固著


這一章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討人的慾望與本能,精密解析了《愛的藝術》中提到的「共生」,深入到「固著」的層面,亂倫固著指的是精神上黏著母親,不想長大。佛洛姆用廣角鏡的角度解釋這種精神性黏著對我們的影響。


◩ 選擇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能力


無論選擇什麼,一個人的選擇都是在愛生或愛死、善或惡、理性或非理性之間的衝突中做出的。自由是一種選擇創造和充分發展自己性格的取向。佛洛姆用下圍棋來解釋自由,棋手每一步的棋路都是依照自己的覺察局勢和對手思路做出的考量。若是走錯路數,棋手心存幻想,認為自己在失去贏棋的自由後仍然可能獲勝,最終會看著自己的王被將死。


佛洛姆說:「只有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獲得自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選擇能力因每一個行為和生活實踐的不同而不同。生活中能增強自信、人格完整性、勇氣和信念的每一步,都會增強我們選擇可取選項的能力。反之,每一次的投降和懦弱都會讓我們變得更軟弱,最終讓自由一去不復返。」


謝謝木馬文化持續出版佛洛姆的不同作品,特別要提本書的封面非常有藝術性,正面看是羊,倒過來是狼。有趣的設計巧思,真的有很有創造性取向。


我從 6 月底開始於每週四晚在線上持續進行佛洛姆的小宇宙丨深度對話,實踐《愛的藝術》工作坊,使用的文本是愛的藝術、聆聽的藝術、逃避自由以及人心,歡迎大家挑選喜歡的主題來加入,

詳細說明請參考以下連結:https://reurl.cc/9vA4OV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