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害怕別人生氣的我:從童年經歷看待自己的行為模式

家庭因素

爸爸是一個很容易生氣的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甚至大家覺得是好事一樁的,只要跟他想的不一樣,他都可能會生氣。因此從小就努力當乖寶寶,希望天下太平就好。突然想起在許願的時候常常會許願希望世界和平,說不定我希望的只是這種我自己世界範圍的天下太平。

小時候在爸爸很生氣地大小聲時,無論是不是對我,我都會覺得很難過,但也沒有想過要怎麼辦或者怎麼溝通(事實上就算到現在我也不覺得溝通會有效)。習慣看到別人的憤怒、負面的情緒後,就覺得難過。

這樣的行為套用到不只是爸爸身上,一個印象很深的記憶:有一次在外公家,大家吃飯聊天時,我把媽媽的手機弄掉的地上,那是個手機才剛開始的時代,會覺得手機是很珍貴的東西,一隻 Motorola 的紅色摺疊手機。我弄掉後第一個反應是開始哭,甚至可能沒有把手機撿起來檢查(手機從大概40-50公分的高度掉落,所以結果好像也沒有什麼事)。

現在回頭去看這個行為,推敲我為什麼哭,就是因為害怕弄掉手機媽媽會不開心、會生氣,我就建構了過去別人生氣時的經驗的情緒,當我自己的難過情緒出現後,我就會被這個情緒淹沒,覺得很害怕,或許也夾帶著希望對方不會因此還要很生氣的心情。

影響

  1. 察覺別人心情不好時,無論是否與自己有關,會想要討好對方而去做自己可能不想做的事,或者無謂的事,我的心思的重點在於:「希望對方心情好起來」、「希望天下太平」。
  2. 呈上,當對方是因為我的行為而覺得失望難過時,對方的言語可能讓我覺得在責備我,我的難過情緒再次出現,同時結合希望天下太平想法,沒有辦法去思考討論對方提出的問題,而是哭著說對不起,問題核心沒被解決,一再發生。
  3. 不希望別人不開心,以至於甚至順應不重要的人或甚至陌生人的請求。當別人稍微刻意引導我他們希望的方向時(類似 Door-in-the-face technique),我很容易就答應或順應對方。尤其在這件事情這個人發生在我眼前時,我會這樣做的機率幾乎是 100%。我甚至會毀約更重要的人或事情,因為當這件事在眼前時,我無法想到這麼多,我只關注在當下的情況,沒有根據所有事情作權衡評估。
  4. 公司上層的決策,我也有機會參與討論專案方向,因為我是的角色其實是除了Business 端最理解專案的,在討論解決的 ideas 時,我通常都無法思考要怎麼去解釋自己的觀點,也很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上層請我實踐他們的想法時我又開始覺得痛苦。

察覺

經歷了許多事情,跟這些一再發生的痛苦時刻,我才意識到這件事。可以說過去的我是非常順應別人的想法,用以和為貴的心在做各種決定。現在看起來好像非常顯而易見,但實際上卻非如此。因為這些情境只會在某些條件都符合的情況下才會觸發,而且他可大可小。

乍看之下很像是一個很沒主見的人才會這樣,但我的人生中還是有很多我自己決定的事,還是有些自己堅持的事情。所以導致別人會覺得「你才不是一個沒主見的人」。我現在理解人類的行為其實並不是都那麼一致的,一個人對於一個「事件群 A」使用 A 方式去反應,對於「事件群 B」使用 B 方式反應;然而每個人怎麼分類這些事件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導致別人會覺得自己行為前後不一致,根本原因是認知差異。

改善

因為過去沒有這樣的意識,導致於對許多人造成傷害,希望有一天能夠去解釋與對這樣的行為道歉。察覺之後有可以開始避免自己再次落入同樣的輪迴,但要怎麼溝通,怎麼勇敢地解決問題,是還在學習的課題。

我也常常從夢境裡能夠看到這些我害怕的景象,好像夢境都是在讓我做一個練習,讓我覺得果然我又沒能做好,起床時就覺得很沮喪,我還是一樣。

或甚至看大家很推的 Netflix 影集大熊餐廳 (The Bear) ,整齣劇裡面充滿了衝突,對我來說看這部劇很不舒服。

我相信誠實面對自己是很重要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開始記錄這些想法,不想要一直反覆的停在原地的想,想要把這個進度的事情寫下來,我就可以繼續往前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