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並不先天地具有偏見,但也並不先天地懂得如何設身處地去思考。那種現在已經被我們經常拿來當作負面教育案例的「你要好好念書,以後才不會像他一樣」的成年人帶有偏見的「機會教育」,能夠很好地在孩童心裡植入偏見與刻板印象。
一方面那些確實存在著的差異,以及社會中無所不在的階級歧視,讓那些偏見具有某種理所當然性。體力勞動者的身上的確比辦公室職員更容易有髒汙與汗漬,也更容易被與「髒」、「臭」等負面的意象連結在一起。
當孩童說工地中的人「身上髒髒的」、「有汗臭味」,或在市場裡說魚腥味很臭、或覺得生肉噁心時,孩童並未主動地帶著歧視的眼光,首先只是在表達他們知覺的內容。但這些知覺的內容卻在社會裡被與那種階級與職業的評價系統相連結,使得孩童能很好地具備未來去產生歧視思想的基礎。
在不同的家庭與教育環境之下,即便是在已經有著更多人權、平等與尊重思想的現在,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是先接觸到「乞丐」、「流浪漢」的概念,而非先認識到「街友」;他們會稱呼街上東南亞面孔的人為「外勞」,而非「新住民」或「移工」。很多時候,使用這些詞彙的人,無論是孩童或是成人,並未意識到這些詞彙中存在著的刻板印象與通常負面的評價。
「穿得破破爛爛躺在路邊就是乞丐啊」,在這樣的認知裡面,一連串的標籤會伴隨這一他根本不認識的陌生人。他應該要很窮、應該要沒有工作,甚至他應該是一個懶惰的人。固然我們都願意相信每個人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孩童的思想非常大程度受其主要照顧者與學校老師的影響。孩童沒有成人的婉轉,當他們從成人那裡學到這些不假思索的認識時,他們便會直接說出口。並一點一點成為前一代刻板印象的繼承人。
*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除了師長,網路上的內容也從很早就開始影響孩童。孩童與青少年正以一種我們沒辦法想像的程度熟悉抖音上的流行與用語,就像一代人會背誦周星馳電影台詞,那些抖音上的流行語和舞蹈手勢,已經融入了下一代的生活之中。
同時,在這樣的短影音文化中,人們學會了一種短促的、隨看隨丟的思考方式。不僅僅是孩童或青少年,整個世界的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用影音、且是篇幅更短、感官刺激更極端的方式來接收資訊。那一方面是基於娛樂的理由、另一方面也關於社會對效率的高度評價。
對於真正喜愛電影文化的人而言,那些「小美、小帥和大壯」的故事一點也不能真正地給到我們欣賞電影時的體驗。但的確已經有一部分的人,相信那是一種更不浪費時間的內容獲取方式。就像一些人僅僅透過懶人包去認識議題,有更多的人願意為了參與討論或僅僅是跟上流行,透過「幾分鐘看完」系列來接觸作品。
同時,現代人也已經習得了一種在手機上分段看完一部電影、甚至用高倍速觀看的能力,那種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資訊爆炸與效率至上的社會,讓人們相信自己可以在最少影響到其他事情的狀況下,只用碎片時間得到需要的內容或資訊。
然而,不管是透過簡化的解說、高倍速接收、或者在一個充滿干擾的環境下大致瀏覽內容,將這種體驗故事的方式作為典範的現代人,將更難不以一種簡化與片面的方式理解他們周遭的世界。那些從孩提時期就經潛移默化逐漸建立起來的基礎偏見,就這樣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價值體系。
*
閱讀、思考、理解、設身處地,這些能力不僅僅是需要長時間才能養成,其行使的過程也都帶有「慢」的特性。隨著科技進展,我們的社會愈來愈不給予我們「慢」的空間。一切比過去更加方便的同時,一些需要累積才能擁有的屬於自己的、非照單全收、也不那麼批量生產的思想與文化,將更難被建立、且更快被流失。
學會慢下來、學會思考自己接觸到的內容、學會體察他人之所以活在他當下處境的理由,或許是在我們已經有了如此多的科技餽贈之後,能夠回過頭來重新發展文化、建立價值與擁有屬於人的生活的重要基礎工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