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是看不懂學術論文?」「到底在寫什麼?難道是我太笨?」
開學日將近,剛升碩班的研究生們,有的已經進入研究室一兩個月了,有的現在才正準備踏入坑。無論你是哪一種,都有可能面臨這些問題。
「研究論文好難讀喔!」、「這到底在寫什麼,好像很厲害,可是我都看不懂!!」當時的我也皺著眉讀著一篇又一篇論文,開始懷疑起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才搞不懂作者想表達什麼;或是一篇論文大家一起讀,每個人卻都有不同的想法。這到底發生什麼事?和我一起看看這其中究竟有什麼陷阱!
不知道你有沒有認識過這樣的人,他總是能把簡簡單單的小事,用很厲害的話語包裝成偉大的壯舉、用盡專有名詞把他說的話變得超級難懂,讓人誤以為很專業?
在學術領域中,這似乎也是一種常態。之前我就曾聽聞大學教授說可以把論文寫的花裡胡哨、把所有可能用得上的研究方法都寫進去,似乎讓別人越看不懂,你越厲害。也許這是一種手段,能更容易投稿上研討會或期刊(?),但我十分難以苟同「寫得複雜難懂」的寫作方式。
相信你會同意,那些真正能為學術界帶來價值的,往往是寫得簡單易懂,能被承襲與運用的資料!
你喜歡可以把困難的概念教得非常簡單易懂的數學老師吧!那些講得很難懂的,你會說他們「不會教」!所以說,研究論文也是類似的一回事,能寫得簡單明瞭、讓讀者容易讀懂才是真正的本事!
最後送上名言佳句!期望學術界能有更多易懂又優質的好文!(當然不是指簡單、隨便,而是能把專業的東西用好理解的方式呈現!)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如果你無法簡單地解釋,那麼你對他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愛因斯坦
“Vigorous writing is concise. A sentence should contain no unnecessary words, a paragraph no unnecessary sentences, for the same reason that a drawing should have no unnecessary lines and a machine no unnecessary parts.”
(「有力的寫作是簡潔的。句子中不應有多餘的詞語,段落中不應有多餘的句子,就像畫中不應有多餘的線條,機器中不應有多餘的零件一樣。」——威廉.斯特倫克《寫作風格》)
學術論文的目的與價值應體現於內容的創新和貢獻,而不是詞句上晦澀複雜!能夠使人加以運用,才是做學術研究的初衷不是嗎?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追蹤留言按愛心,也歡迎加入我的沙龍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