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Why Nations Fail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有人稱這本書為《國敗論》,用來反襯亞當斯密著名的《國富論》,專注於談論的主軸在於為何國與國之間存在著諸多的不平等,有些過去繁榮的國家如今人民困苦、經濟萎縮,而過去並不富足、或是該稱一無所有的蠻荒之地,卻能夠躍升為世界列強,本書開門見山的告訴所有讀者:制度是一切的根源


首先作者反駁了三種主要的主流學術觀點,分別為地理環境因素、文化因素,與政府的無知三點論調,對於地理環境不同而造就不平等一說是《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主要的論點,也就是地理環境是不平等的首要原因,而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用了諾加雷斯市的兩側圍牆作為例證,近乎相似的地理環境、氣候、文化背景、語言的兩地,在不同體制下卻造就出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北邊的是依循美國的制度;南邊是依循墨西哥的制度。又如北韓與南韓,在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北方與南方的現今的夜晚空拍圖,表明了兩處的經濟差異並非單純為地理關係,國家的制度是主要的原因。


歐洲大西洋殖民時代種下了許多奴隸制度與暴力剝削的影子,以致就算脫離殖民,許多地方仍呈現由少數菁英剝削下層民眾的統治,菁英累積財富,握有經濟與政治上的雙重話語權。


全書貫穿廣納型與榨取型兩種社會型態,套用在經濟上與政治上,分別可得出四種交叉組合:廣納型經濟、廣納型政治、榨取型經濟、榨取型政治,並用大量篇幅的歷史佐證不同組合的起因與導致的結果,從歷史脈絡上試圖解釋為何廣納型經濟搭配廣納型政治的社會,能夠成為最佳的理想型態,如美國、澳洲、西歐國家、南韓、日本等等,並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廣納型經濟意指市場能有足夠的創新能量,尤其是破壞式創新,且前提在於人民能夠擁有私有財產與專利來作為經濟誘因。

廣納型政治型態意指權力能夠下放至不同階層的民眾,像聯盟一樣的多元性來制衡專制或菁英的力量,以抗衡政府的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也就是政府力量,需要被有效的制衡才能夠避免寡頭律定,也就是社會上大部分的好處都被少數菁英持有,如此一來,菁英為了維護自己經濟贏家或政治贏家的地位,會阻礙其他人民能夠打破舊有制度的方式,只有持續拉扯的力量互相制衡且規定出法治來維持,這個廣納制度也才會運作的完善,如兩位作者的主軸。


我認同這個觀點,書中也清楚地闡述了關於不同形態下的經濟與社會狀況,但我認為這樣的分類只有最初的形成時期,會最有明顯的優勢,如英國與法國從貴族封建制度轉為由商人握有經濟權力之初,貴族的政經地位開始下降而遭到了制衡,然而想要維持住真正的廣納型經濟與廣納型政治型態是困難的。


作者們對於未來該如何從制度上著手改善貧窮國家生活狀況給予一些幫助,不過沒有特別提到被定義為廣納型的國家維持制度的問題。


以下我也會提出三項對於「廣納型制度未來走向」的個人觀點作為補充:


第一:我們必須了解現今的民主制度,不是判定是否為廣納型的判準。

判斷為廣納型社會,是代表國家內的政治與經濟權力的掌握者會流動,並以多元化或聯盟的方式制衡。

若國家由少數菁英持有兩種權力,終將變成榨取式的社會型態,既得利益者必先鞏固自己的利益以免成為經濟與政治上的輸家,而「政商勾結」這個行為就非常好的描述了這種擁有雙權力的狀態。

眺望目前的世界概況,民主國家雖然擁有人民投票的權力,但同樣有可能落得寡頭定律,並非民主體制就一勞永逸。

阿根廷雖號稱民主政治,政治體系的廣納多元性卻極為不足,政治權力長期落入在同一群人手中,而這完全得靠民主選舉機制,使該黨透過買票、分贓、貪汙,包括以政府合約即職位交換政治支持,這某種意義算的上民主,但並不是多元化的民主。

因此我們可清楚知道,一旦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握在同樣一批人手上,經濟贏家同為政治贏家,民眾的下場必然不會太好。可能發生為了維護贏家地位而避免破壞性創新產生新經濟贏家的阻擋行為,或是以不光明手段如貪汙、操控選舉、操控媒體、干擾法治正當性等方式污辱民主制度,這些行為對於廣納型的社會嚴重有害,若與菁英抗衡的力量不夠,甚至可能倒退回榨取型社會。


第二:為了維持廣納型社會的健全,媒體與法治的作用至關重要,更應著重約束。

上上篇探討的書籍《另類事實》討論的關於現今民主社會的運作問題,我認為值得放在一起作延伸討論。媒體於守護廣納型的政治是一道重要防線,若媒體被收買、不公正,或被政治人物抹黑,任何讓民眾無法信任媒體的因素,都會破壞將事實情況傳遞給民眾的作用。

現今的新聞媒體由商業因素與政治因素的共同拉扯,容易傾向為既得利益者發聲或偏頗,不管是經濟贏家或政治贏家皆是,這種非客觀的因素也是影響廣納型持久的現代性因素之一,書中有提即美國關於南北戰爭時自由媒體的角色的相關內容​,這邊就不贅述;而法治約束政權的案例在書中也有探討,法治保障獲得政治權力的一方受其他人或法律制衡,這邊也就不多贅述,有興趣可以直接翻看文本。


第三:資本主義深耕至今,財富累積難以流動成事實。

若說民主能讓政治權力分散,那經濟權力該怎麼得到流動?美國創立之初,吸引了各式各樣有夢想的人來到美國打拼,財產私有與專利的誘因讓經濟行為得到保障,引領這種破壞性創新讓技術發展迅速。

而持續經歷一段時間的財富累積,目前普遍資本主義的國家造就了越來越強的財富不均情況,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中提到了M型化社會的危害,引了許多例證並認為中產階級的逐漸消失會導致財富累積朝向兩個極端發展,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更大的因素歸咎於現代的金融市場,金融與投資市場讓擁有資本的人更易於不斷的累積財富,包括利用股市、房地產等等。

現今資本主義制度下是否走向榨取型經濟?榨取型經濟原先意味著,菁英、貴族或統治者們,將財富從奴隸或農奴手上抽走,大量財富的累積都歸於少數的菁英,與現今的結構相似性極強,雖然勞工能夠累積自己的私有資產,但變相的是生活上的所有支出都因消費主義的膨脹還回去了,資本主義合理化了這樣的勞動制度,而極少數的菁英與資本家掌握近乎所有財富,並持續拉大差距。

經濟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也會想辦法避免其他人發生破壞式創新,避免新公司創造一個顛覆性的產品並搶走舊公司的所有生意,亦或是在新創公司準備茁壯前就收購,將利益攬進同一群人手中。

在商業上,這策略對公司利益來說是合理的舉動,但長期下來卻比較難讓不同人創造出破壞性創新的機會,對破壞性創新的恐懼,往往是既存的政治與經濟贏家所要極力避免發生的技術革新。

隨著時間使財富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後,商界與政界走向共同握有經濟與政治權力之路,榨取式的社會必會默默取代廣納性社會,甚至有可能以民主搭配自由市場的面具,暗地實行榨取行為,這時也就更需要法治與媒體遏止並揭穿該等相關的不法勾結行為。

原本貴為廣納型社會典範的威尼斯,歷經一連串政治與經濟受排擠的過程,威尼斯主要事業由人數少的菁英獨占後,便進入衰退期,從世界經濟強者退為懷舊過去繁華,僅剩觀光、冰淇淋與披薩的水都。


關於維持廣納型社會實際的建議,第二項似乎是相較之下目前比較好優化的一條路徑,對於媒體與法治的維護乃是廣納型社會重要的良性循環牽引,而政治與商業持續走近也是我們該多加關注的議題,一旦政商掛勾,又沒有媒體與法治來約束與批判,就會非常類似榨取型經濟與政治的型態,任由菁英階層與政商宰割,失去多元化分散權力與持續創新的能力,於此時,都已經走到廣納型社會了,國家為何會失敗?很顯然就是制度與配套還不夠有力而無法維持良性循環。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作者: 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

譯者: 吳國卿、鄧伯宸

出版社:衛城出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國家為何會失敗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閱起 Read It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