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如何區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大學生在撰寫專題時,經常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這種混淆讓學生容易誤以為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就等同於研究能力。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課程專題報告:像是科學作家


課程專題報告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科學作家」的工作。


學生透過查閱文獻,拼湊已有的知識,將這些內容整理、分析,再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出來。


這種報告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資訊整理能力,內容往往寫得廣且深,涵蓋多個領域或觀點。


然而,這類報告本質上不會產生新的知識,只是在已有的資料基礎上進行總結。


▌專題研究:像是科學家


與課程專題報告不同,專題研究的目的是「創造新的知識」。


這是「科學家」的工作。


在專題研究中,每一段落描述的知識,能否被信任,取決於論據的強度與品質。


而這些論據通常來自研究者自己的「第一手資料」或原創研究成果。這包括:


- 透過實驗或程式得到的數據

- 建構並推導理論框架內的定理與引理


這些原創論據是科研中最寶貴的部分。它們構成了研究的基礎,為後續的知識產生鋪平了道路。


▌如何從「科學作家」邁向「科學家」


如果學生想從「科學作家」升級為「科學家」,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創造出自己的研究數據或理論。


這需要學生學會如何設計實驗、收集數據,並在理論框架內進行推理和論證。


透過這些步驟,學生才能真正產生新的知識,進一步發展成為科學家。


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應該強調這一點:知識的創造源於「研究」而非單純的信息處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