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靜坐須知 (54)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靜坐須知 (54)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當然後面還有,如果在正知當中發現有沉或者掉——掉就是浮了——那我們該怎麼對治?用止來對治的方法,或用觀來對治的方法,或者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我們前面已經講了一些,其實還有很多。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我發現,大家畢竟是出家眾,有戒體在,戒行在,天天在一起用功,所以這個狀態都是比較好。我們現在就是說要慢慢要學習這種止觀的理論,讓它更加好。明瞭分、寂靜分都不斷提升,乃至漸漸能夠成就三摩地。

念佛當中成就三摩地,我們前面講到的這些只是「信願行」當中的「行」,也就是行行。事實上還要有慧行。

慧行就是信願,就像蕅祖講的:得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所以慧行也就是信願的生起。信願怎麼生起呢?就是在你這個寂靜心成就之後,接著要去修毗婆舍那的觀。

今天本來是打算前面稍微提示一下,等到靜一靜以後就敲木魚開靜帶觀修。後來我覺得前面講得比較久,再講觀修就太多了,所以就把該注意的講一講,然後就直接止靜了。但是各位要知道,止靜事實上是為了修觀的前方便。這個我們要知道。

在修觀當中,去觀察娑婆世界的不淨、苦、無常、無我,或者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名號功德、淨土功德、阿彌陀佛正報功德、菩薩正報功德等等,在這當中漸漸培養信願的心。

在毗婆舍那的觀當中成就信願的心之後,以後在念佛之前就可以稍微憶念一下。比如說我憶念一下名號的功德,或者淨土的功德,你覺得特別相應的語句憶念一下,然後開始念佛。

如果你之前修毗婆舍那的觀,觀淨土功德這些有覺受的話,你稍微憶念一下,就能夠帶動這個覺受,然後以這種覺受來帶動你後面的佛號。這樣的話你在念佛當中就能夠漸漸地加入憶佛的心,真的是有那種如子憶母的心。

所以不是說念佛法門不需要善巧方便,其實不是的,它有止有觀。我們這兩天講的只是修止的部分而已,那還有觀。觀成就之後,止跟觀同時修,這時候念佛就能夠有信願行同時具足。

你這樣子的話,在止當中能夠明瞭寂靜、寂靜明瞭,具足兩分的功德,心跟鏡子一樣。在鏡子一樣的心當中再去修毗婆舍那的觀,這時候對阿彌陀佛的覺受就能夠漸漸生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