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55)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55)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師父答:這個就不要管他了。

我年輕剛出家的時候,也是充滿了熱情,有問題我就經常講講講講……今天講、明天講。

比如說當時在淨律寺有個男居士,他想來看看,也沒有說一定想要出家,我就天天跟他讚歎出家,講出家多麼好,在家多麼不好,講講講……講到最後,終於把他拱出家了。等他出家之後,我覺得已經上路了,應該沒問題了,我就不太去講了。慢慢他起煩惱,然後就還俗走掉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佛度有緣人,何況是我們。就像你看佛陀說法的時候最主要都是跟比丘、比丘尼講法,然後再為在家居士講法,再為外道講法。

外道就譏嫌說:你老人家不是常常講平等心嗎?我看你不平等呢,你都對自己人特別好,常常跟他們講法。

佛陀就舉個譬喻,他說假設有田,第一個最肥沃的田,第二個是中等的田,第三個是貧瘠的田,你要先耕種哪一個?我們當然是先耕種肥沃的田呐。你看佛陀尚且如此,何況我們。

所以,剛開始我們學習行菩薩道的時候,要有智慧來做引導。智慧引導就是說,我們今天要不要幫助他,不是因為他是不是跟我特別好特別親,而是你用智慧來觀察他的根性,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你能夠幫助他到什麼樣的程度。

有的人他本身並不想要去自立自強,他只是想從你這個地方得到一點鼓勵跟安慰的話,那我們不行,我們還要趕路,我們不是法身大士。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要跟我出家可以,但是我也要趕路,我也不能等你。蕅益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

所以如果說他來這個地方是要求傾訴,求情感的依賴,而不是法的依止,這樣的話,我們講幾句覺得不行就算了。

但所謂算了,不是說生起放棄他的心,菩薩戒說,生起放棄眾生的心是菩薩重罪呀!我們不能說放棄他,只能說以後我有能力再度他,先跟他結個善緣就好了。

就是說他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你去幫他,讓他得到的利益很有限,而那些過去無量劫來的父母親,家親眷屬,本來因為你的修行用功可以得度的人,可能會因此沒有辦法得度。因為被他耽誤了、拖垮了。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第二個「調息」,就是三次「吐納」,跟前面入禪一樣,慢慢地吸氣,漸漸吐氣,從口鼻吐出來,同時觀想每個毛孔都在排氣,做三次吐納。 第三個「調身」。調身第一個就是「微微動身」,前面強調過了,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能夠突然大動作,搞不好氣會岔掉。所以剛剛起坐的時候,動身是微微的,身體順時針輕輕地動一動這樣子。
再來呢適宜「少量多餐」。前面已經講過,剛開始坐禪的時候少量多餐,讓你的心對每一次靜坐都充滿期待。
那這個是正知。正念正知是整個修禪的一個重點。正念,所緣境清晰分明地顯現;正知,要不斷地檢查所緣境在不在,是否有沉掉。如果有沉掉,要根據初、中、後三種不同程度,採取相應的對治方法。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第二個「調息」,就是三次「吐納」,跟前面入禪一樣,慢慢地吸氣,漸漸吐氣,從口鼻吐出來,同時觀想每個毛孔都在排氣,做三次吐納。 第三個「調身」。調身第一個就是「微微動身」,前面強調過了,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能夠突然大動作,搞不好氣會岔掉。所以剛剛起坐的時候,動身是微微的,身體順時針輕輕地動一動這樣子。
再來呢適宜「少量多餐」。前面已經講過,剛開始坐禪的時候少量多餐,讓你的心對每一次靜坐都充滿期待。
那這個是正知。正念正知是整個修禪的一個重點。正念,所緣境清晰分明地顯現;正知,要不斷地檢查所緣境在不在,是否有沉掉。如果有沉掉,要根據初、中、後三種不同程度,採取相應的對治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打坐念佛,佛號快慢有要求嗎? 師父答:打坐念佛,佛號快慢其實就看你自己的情況,你在念的時候能夠保持專注而放鬆,就是最好的速度。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打坐念佛,佛號快慢有要求嗎? 師父答:打坐念佛,佛號快慢其實就看你自己的情況,你在念的時候能夠保持專注而放鬆,就是最好的速度。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