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自己在創作時的能量,對我來說那是非常飽滿而充實的時光,但常常坐在電腦前,看著發亮的螢幕和鍵盤,就是不知道要打什麼,覺得總是缺乏「靈感」,最後無疾而終。
以前在畫畫的時候也常常這樣,覺得自己非常依賴靈感,要是沒有靈感就什麼都動不了,總是覺得一定需要一點「那個什麼」才能創作。所以想要創作但沒有靈感的時候就會非常不知所挫,困在一個進退兩難的漩渦中。
直到最近看了【愛麗絲氛圍插畫】這個YouTube頻道後,才開始對創作有了新的想法。也讓我開始反思,過去這種過度依賴靈感的習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是一個很喜歡閱讀書籍,還有欣賞藝術作品的人,常常觀看很多文學作品,都會令我產生一個感覺:明明是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為什麼作者可以花這麼大的篇幅在描述它,再平凡不過的事,都能成為作家及藝術家筆下的題材。這使我欽佩不已。
原本的我以為這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因為我自認本來就不是文筆多好的人,說故事的能力也不怎麼樣(大概是從小寫作文總是會被評用字樸實,也總是寫不出學校體制喜歡的詞藻華美的作文,因而遺留下來的自我意象),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也不擅長描寫那種生活中的小事,因此總是覺得我如果要書寫、創作,一定要有很明確的主題,因為我沒有將日常小事轉換為文字的能力。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我確實目前沒有很想要去做比較文學性的書寫,因為文字比較不是我所習慣的藝術表達的途徑,但也不代表我書寫的方向只能是有明確主題的分析,日常絮語依舊可以成為創作的題材。但我從來沒有嘗試過,或說沒有想過這些事可以轉換成文字,潛意識裡認為這一切沒有被記錄的價值。我潛意識裡似乎認為,要不是很有條理的資訊統整,要不就是很精彩的故事本身,要不就是詞藻很優美的文學性書寫,這些東西才有被記錄下來的價值。
但事實上這些限制都不應該存在,都是我自己給自己的框架。這個框架來自於我把創作當作某種目標性很強的手段
,而非真正去享受創作本身,導致在創作時總是綁手綁腳。
「做事要有始有終」這句話應該不只我,大家小時候都非常常聽到吧?這是我們從小接收到的價值觀,社會、學校總是這麼告訴我們。所以東西吃了,就要把它吃完;房間收了,就要把它收乾淨;書讀了,就要把它讀完……。我們對於自己的想法,彷彿沒有多少容錯的空間,只要決定要去做件事情的那一刻,你就不能放棄,放棄就是一種不負責的展現。
但生活真實的樣態與這樣的思維大相逕庭,生活的本質是混亂的
,就像家裡東西收得再整齊,只要有人在生活,沒有刻意維持的情況下一定還是會亂。我在愛麗絲的影片裡看到一句話我十分認同,他說「想要好好創作,就要好好生活」,我自己稍微簡化一下這句話便是「創作即生活」
。那麼,因為創作即生活,生活的本質是混亂的,那創作的本質也應該是混亂的。
確實在每次創作的過程中,從來沒有過腦子真的很清晰的時刻,除非是在書寫資訊整理類型的文章。無論是繪畫還是寫作,一邊做的過程中,腦海總會有源源不絕的新想法誕生,那些想法都是未經整理、原始而雜亂的。
那若是創作保有它混亂的本質,而我又認為不能放棄,不能面對失敗,會發生什麼事呢?我會什麼事都發生不了。也就是說,當我不願意面對在一片雜亂之中,我挑選一個想法進行創作後,他有可能就是會在某一個時刻無法繼續前進,而必須捨棄這個題材。就像物品需要整理並斷捨離一樣,創作的主題和內容也會因為時間、思想、心境的改變,需要斷捨離,不再進行下去。那個曾經喜愛、認同的東西,也有可能會有一天你不再認同他了,這時候就是斷捨離的時刻。
然而我過往會因為一直以來接收的價值觀的潛移默化,導致很難接受創作到一半的作品被放下,就像很多人家裡長年沒在使用,卻也不捨得丟棄的雜物一般。這也會導致我過度依賴「完美靈感」
,因為若是完美靈感來了,我失敗的風險會大幅降低,那麼我就不需要面對放棄或是失敗的狀況了。
上面討論了過度依賴靈感的原因,接下來我整理出了幾個我自己在創作心態上的轉變,如何保持創作的能量,讓自己不會受限於不知道該創作什麼的苦惱中。
有時候為什麼會覺得人生無聊和沒有什麼事好分享,很常是因為我習慣性地對情緒有某種程度上的漠視、壓抑,所以慢慢對於比較不這麼龐大的情緒沒有感覺。例如吃到好吃的東西,對我來說是快樂的、幸福的,但他不是一個非常大的情緒,因此過去的我會不覺得我對食物有什麼情緒。但是若我有意識地去放大這些小情緒的話,我對生活會有更多的感受和想法,比較不容易產生「這麼普通的事情好像沒什麼好說的」的想法。
這一項其實跟上一項有點相輔相成,其實一方面就是因為不覺得很小的感受有記錄的需要與價值,所以我一直沒有這樣的習慣。其實我算比較習慣文字和繪畫兩種媒介去記錄、表達自我,但我常常在有非常龐大的情緒,例如說進入創傷反應的情緒重現的時候,才會去記錄跟抒發。但這時候的書寫創作就是比較偏向有目的性的,是為了抒發跟排解情緒。(我自己在這類書寫的時候有時還會因為創傷反應太過強烈而寫到斷片,對創作的過程沒有太多記憶)
一方面是有時候實在有點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力了(苦笑),我常常產生一些想法,我都想著可以成為之後創作的靈感,然而只要當下沒記錄下來,常常很快就忘記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覺得我會記得,所以幾乎沒有記錄過,但最後也根本沒有幾次記得過啊!所以我後來決定開始執行要隨手記錄想法,目前還在練習中。
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太多YouTube那種高生產力創作者的影片,我對(尤其是文字)創作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想像就是,我要在一個很舒服的環境進行,最好在午後的咖啡廳、窗台邊,聽著森林系的輕音樂,手邊一杯熱美式,開始我精緻優雅的創作生活。然而這麼做的成本(對我來說)超級高,如果要在那樣的環境創作,我大概一年能有一個作品就不錯了。
我過去創作是不會真的覺得我一定要在咖啡廳什麼的,但我也會覺得至少我要把家裡的桌面清乾淨,桌上不要有雜物,點一款我喜歡的香氛精油,在光線適宜的環境下創作。然而這樣時常成為我創作的阻礙。我家裡的桌子很少保持完全淨空的狀態,桌上總是會有一些小東西,平常看了是不覺得怎麼樣,但過往想寫文章時總覺得要將他們都清乾淨,不然會影響我創作的心情。但事實上,如果我堅持要先整理完才開始創作,創作的能量總是會在我整理完桌面後消失殆盡。(大概是因為做這類事情(創作與整理對我來說是很相像的事情)的能量是固定的,要是分給整理,就沒多餘的能量寫文章了)
於是我最近學習放下我的堅持,現在這篇就是我在堆了一些物品的桌上,並且在十分昏暗的燈光下,甚至是剛下班都還沒洗澡、吃晚餐的狀態下完成的。寫上一篇時甚至是坐在地板上,把平板架在床上就開始動筆了。減低創作成本後,覺得自己創作的能量更加豐沛,也更加專注,不容易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
我自己都沒有想到最後要用這有點cliche的標語(?)做結尾XD,但事實上確實真的提筆創作的過程中,才會開始產生很多想法和靈感。無論是生活還是創作,靈感都是不會從天上降下來的
。就像在真正吃到一碗麵之前,無論你看了多少google評論、照片,做了多少想像,都不會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他的味道。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很多原因而不敢嘗試很多事,或是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說自己不會喜歡它(例如我有朋友曾經很堅持自己絕對不會喜歡玩線上遊戲,結果最後超愛),但別人說再多,經驗都是自己的。
生命是一趟旅程,旅途最重要的便是體驗。
所以總歸要想辦法讓自己願意進入創作的過程,我在【愛麗絲氛圍插畫】裡所看到的方法是,他會強迫自己在每週或是每天的某段時間一定要坐下來畫畫,沒有理由,時間一到就是拿起畫筆開始畫。而我因為沒有想要練習、提升畫技、當全職創作者等等的壓力,因此我沒有要採用這個方法,我自己的經驗是前面的減低創作成本的方法就提供我非常充足的創作動能了。但我覺得愛麗絲提供的方法也很不錯,所以一併分享給大家。
關鍵還是找到自己適合的方法,讓自己願意開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