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跟「情緒化」的家人相處?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你身邊有沒有「情緒化」的朋友或家人呢?

我和我爸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好。

在我眼中,我爸是一個嚴厲且情緒化的人,講話又難聽,經常會把自己的情緒丟到家人身上。

像小時候,如果考試考不好,我爸會對我說:「你不想念書,就給我滾出家,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跟朋友出去,太晚回家,我爸會說:「你再這麼晚回家,就乾脆不要回來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國中時,半夜偷爬起來玩電腦,被我爸發現,他氣到直接打爆螢幕、摔爛主機。

結婚搬出家後,我就很少回去了。有次難得回家,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他竟然說:「會不會哪天我死了,喪禮你都沒空來。」

和老爸這樣的互動方式,一直讓我很不舒服。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在思考,要怎麼改變我爸,才能讓他能好好說話,不要這麼情緒化。

但這一兩年,接觸了心理學還有情緒科學後,我不再有改變他的想法了,但不是因為失望,而是因為──理解。

為什麼有人會這麼「情緒化」?

隨著年紀的增長,有些能力自然而然會長出來,但「跟情緒相處的能力」,卻不是這樣。

所以你會發現,有些人明明年紀很大了,卻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用情緒綁架別人;只要事情跟他想的不一樣,或是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就會把情緒丟出去,做出傷害關係的行為,或說出傷害關係的話。

這樣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就跟小孩是一樣的。

為什麼說像小孩呢?

因為小孩只要需求沒有被滿足,例如想吃零食,爸媽不給吃,想買玩具,爸媽不給買,他們的直覺反應就是大哭或大鬧,直接把情緒丟出來。他們沒有能力,好好的調整、消化不愉快的感受。

所以,情緒化的人,在年紀上,他已經是個大人了;但在情緒這個議題上,他就像個孩子。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呢?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跟情緒相處的能力,和小時候爸爸、媽媽(主要照顧者),對待他們的方式很有關係。

舉個例子,當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肚子餓哭了,媽媽趕緊跑過來,把我們抱起來,安撫我們的情緒,跟我們說:「乖~沒事沒事,媽媽在這,你肚子餓了,不舒服,所以才哭哭,對不對?」

這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其實就是在幫助不會說話的小嬰兒,建立跟情緒好好相處的能力。這裡面包含了「辨識」出情緒,「理解」情緒發生的原因,還有「調節」情緒。

整個過程,媽媽都在釋放一個訊息:有情緒沒關係,我會試著理解你,也讓你更懂自己。

反過來,如果小嬰兒哭的時候,爸媽的反應比較冷漠,只是淡淡地說一句:「喔,哭啦?應該是肚子餓了。」然後直接泡奶給小孩喝。這樣做,雖然有照顧到小孩的「生理」需求,卻沒有照顧到他的「情感」需求,長久下來,小朋友就很難長出好的情緒回應能力。

當我們年紀再大一些,會說話了,看到一件很喜歡的玩具,很想要,但爸媽不買,我們難過的放聲大哭。

這時候,爸媽的反應是接住我們的情緒,安撫我們,然後有耐心地解釋不買玩具的原因;還是用否認或指責的方式,開口罵我們說:「哭什麼哭!不能買就是不能買!」這些行為,都會在潛移默化裡,影響我們跟情緒的關係、看待情緒的方式,以及處理情緒的能力。

所以,簡單來說,如果你的父母,情緒是穩定的,那麼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情緒也會是穩定的,跟情緒的關係也會比較好;反過來,如果你在一個情緒化的家庭下長大,那麼你就不容易培養出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幸福的人不會傷人,受傷的人才會傷人

知道了這些,讓我對我爸有了不一樣的看見。

原來,我爸之所以會這麼情緒化,很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沒有被溫柔的對待過,在成長的過程,也沒有一個溫柔的榜樣,可以讓他學習。我爸不像我這麼幸運,有這麼多學習資源跟機會,能幫助我超越原生家庭的限制,所以他只能複製,當初爺爺奶奶對待他的方式。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情緒化的父親,不是壞人,而是受傷的人。

就像那句話說的,「幸福的人不會傷人,受傷的人才會傷人」。

我的父親沒有變,一樣很情緒化,講話有時一樣很難聽,但我對父親的觀點、期待和感受卻變了。

如何跟「情緒化」的家人相處?

現在,當我跟我爸相處,他再把情緒丟給我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當我感覺到自己體內有情緒湧上來時,我會有意識的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點出情緒的名字後,我會承認這個情緒,然後深呼吸,緩和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的情緒丟出來,跟我爸的情緒對撞,這樣只會造成兩敗俱傷。

如果情緒真的太強烈,我會先找藉口離開,讓自己暫時遠離刺激源,然後跟自己說:「老爸不是故意的,他有他的限制;他不是壞人,而是受傷的人。」

第二,看見對方情緒背後的想法跟期待。

適當表達情緒的方式,應該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但我爸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有自己的限制,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所以,當我的內在穩定後,我會試著去看見他情緒背後的想法跟期待。

例如,小時候我爸跟我說:「你不想念書,就給我滾出家,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我現在知道,這句話的背後,我爸真正想說的其實是:「我希望你好好念書,以後才不會像我一樣,這麼辛苦。」

再例如,我爸說:「會不會哪天我死了,喪禮你都沒空來。」

我能看見,他真正的想法是,覺得我太少回家,很想我;而期待則是,希望我有空多回家看看。

慢慢的,我發現,當我能夠接受我爸的「限制」,並且看見情緒背後,真正想說的事的時候,我聽見的,不再是傷害,而是愛。

你身邊也有情緒化的家人嗎?

也許,面對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改變對方,而是學習「理解」對方的限制,然後用穩定的內在,接住對方。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委屈,為什麼需要學習跟改變的是我,不是對方呢?

我能理解這種感覺,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想的。

但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我們的學習跟改變,其實不只是為了對方,也包含了我們的伴侶或孩子,讓我們不再複製上一代的行為,把傷害傳給我們身邊最愛的人,成為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avatar-img
96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嗎?」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中年之路》。 它是我今年讀過,感觸最深、思考最多的一本書。 我很喜歡,所以特別想跟你分享一下~ 《中年之路》的作者是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他是榮格學派的分析師。而翻譯者,則是鐘穎老師(老師的粉專是「愛智者書窩」)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你有聽過「情緒顆粒度」這個詞嗎? 你知道,「語言能力」會影響情緒管理能力嗎?
面對朋友或伴侶時,當我們有想講真話的衝動,不妨先思考這三個問題: 1. 我的真話,是「事實」嗎? 2. 我的真話,是「真心話」嗎? 3. 我的真話,有對到「事」嗎?這篇文章跟你一起重新思考「講真話」這件事。
2023年,我在閱讀習慣上,有很大的調整。我「看完」的書變少了,但「看過」的書卻變多了。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書一定要看「完」。除非真的遇到很爛的書,不然,我都會耐著性子讀到最後一頁,深怕錯過某個重要知識或概念。 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FOMO心態。
《越工作越自由》,可以說是今年,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 它讓我在35歲,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審視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它給了我勇氣,讓我跨出轉換職涯跑道的「最後」一步。
「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嗎?」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中年之路》。 它是我今年讀過,感觸最深、思考最多的一本書。 我很喜歡,所以特別想跟你分享一下~ 《中年之路》的作者是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他是榮格學派的分析師。而翻譯者,則是鐘穎老師(老師的粉專是「愛智者書窩」)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你有聽過「情緒顆粒度」這個詞嗎? 你知道,「語言能力」會影響情緒管理能力嗎?
面對朋友或伴侶時,當我們有想講真話的衝動,不妨先思考這三個問題: 1. 我的真話,是「事實」嗎? 2. 我的真話,是「真心話」嗎? 3. 我的真話,有對到「事」嗎?這篇文章跟你一起重新思考「講真話」這件事。
2023年,我在閱讀習慣上,有很大的調整。我「看完」的書變少了,但「看過」的書卻變多了。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書一定要看「完」。除非真的遇到很爛的書,不然,我都會耐著性子讀到最後一頁,深怕錯過某個重要知識或概念。 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FOMO心態。
《越工作越自由》,可以說是今年,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 它讓我在35歲,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審視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它給了我勇氣,讓我跨出轉換職涯跑道的「最後」一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開始,我不斷嘗試顯化【人】。 一開始是朋友、家人,後來顯化新SP,我都成功了。 《顯化家人的部分》 我的家族中某位長輩有憂鬱症,情緒很不穩定,有段時間經常在家族群組裡暴走。而且他會針對我媽,所以我特別看不慣。 但其實這位長輩在我小時候有照顧過我,我們的關係是不錯的。 這讓我很兩難: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難道就只有憤怒與哀傷才能讓我持續的書寫下去嗎? 父親無法理解我的挫敗感早已讓我不再感到沮喪,彷彿從很久之前我就已經對這種衝突開始麻痺,從恐懼與委屈,到至今只剩下了憤怒。 全然的忿恨。 至今我依舊記得在十七歲左右,有段日子特別害怕回家。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去年我們家哥哥升上國中, 上國中的哥哥常常很火爆,情緒也很難控制, 明明是小事也可以被他搞得很嚴重,最後演變成大吵, 我其實很不想跟他面對面大吵,但是如果他想吵,我也不會讓他失望。 有段時間我只要看到他放學時間要到了,就一整個繃緊神經, 這一年來我和弟弟慢慢摸索出一套跟他相處的模式,
我今天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說出自己的感受,面對酗酒的父親,我真的好生氣,也覺得自己真可憐。 沒有人接住我的情緒 就像我沒有接住阿嬤的情緒一樣 為什麼我已經快不行了,卻還要再接受阿嬤的情緒,為什麼?是我不會求救,是我沒有反抗 我好累好累 阿嬤的事情、今天的事情 好多細節想要打下來,可是我
Thumbnail
沒有任何一段關係是完美無瑕的,我們與家人之間的衝突和誤解,其實是人性的一部分。
Thumbnail
我們都在學習放手,尊重彼此是成年人的存在 有一位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說:「我爸媽生活作息不好。我媽常常會熬夜,晚睡晚起,讓我很擔心她的身體狀況。我爸每次房間不收拾乾淨,每次看到他把自己活在這麼髒亂的環境就很生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開始,我不斷嘗試顯化【人】。 一開始是朋友、家人,後來顯化新SP,我都成功了。 《顯化家人的部分》 我的家族中某位長輩有憂鬱症,情緒很不穩定,有段時間經常在家族群組裡暴走。而且他會針對我媽,所以我特別看不慣。 但其實這位長輩在我小時候有照顧過我,我們的關係是不錯的。 這讓我很兩難: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難道就只有憤怒與哀傷才能讓我持續的書寫下去嗎? 父親無法理解我的挫敗感早已讓我不再感到沮喪,彷彿從很久之前我就已經對這種衝突開始麻痺,從恐懼與委屈,到至今只剩下了憤怒。 全然的忿恨。 至今我依舊記得在十七歲左右,有段日子特別害怕回家。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去年我們家哥哥升上國中, 上國中的哥哥常常很火爆,情緒也很難控制, 明明是小事也可以被他搞得很嚴重,最後演變成大吵, 我其實很不想跟他面對面大吵,但是如果他想吵,我也不會讓他失望。 有段時間我只要看到他放學時間要到了,就一整個繃緊神經, 這一年來我和弟弟慢慢摸索出一套跟他相處的模式,
我今天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說出自己的感受,面對酗酒的父親,我真的好生氣,也覺得自己真可憐。 沒有人接住我的情緒 就像我沒有接住阿嬤的情緒一樣 為什麼我已經快不行了,卻還要再接受阿嬤的情緒,為什麼?是我不會求救,是我沒有反抗 我好累好累 阿嬤的事情、今天的事情 好多細節想要打下來,可是我
Thumbnail
沒有任何一段關係是完美無瑕的,我們與家人之間的衝突和誤解,其實是人性的一部分。
Thumbnail
我們都在學習放手,尊重彼此是成年人的存在 有一位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說:「我爸媽生活作息不好。我媽常常會熬夜,晚睡晚起,讓我很擔心她的身體狀況。我爸每次房間不收拾乾淨,每次看到他把自己活在這麼髒亂的環境就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