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33 你知道禱告最大敵人是...?

我們正活在難以專注的時代。配偶跟我們談心,我們卻一邊裝聽一邊用手機回老闆訊息。家裡幼童不願安分坐著吃飯,我們就在平板電腦播放動畫,暫時擄掠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乖乖飯來張口。上班期間,我們的電腦螢幕多姿多釆:螢幕中間是正在草擬預備交給主管的計畫書,左方是與家人討論幫長輩慶生的通訊群組,右方顯示網友在社群媒體的最新動態,下方工具列顯示客戶週末傳來叫人「拖延症」發作的電郵。不專注的生活方式日積月累,會讓我們更難以專注在一件事上。我們還記得自己上一次通勤期間不聽Podcast節目、不追劇是什麼時候嗎?我們能夠想像一群不太相熟的朋友聚餐期間,氣氛很「乾」卻沒有人會拿出手機處理私事的窘境嗎?我們願意接受二十多年前上網時的頻寬和網速,但凡下載比較大的檔案,電腦其他功能通通停擺嗎?

「難以專注」是什麼意思?為了淺白地說明清楚,我們可以把「難以專注」視為等同「缺乏注意力」,然後參考心理學家如何理解注意力,藉此嘗試刻畫缺乏注意力、亦即難以專注的內涵。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美國哲學家,也是用科學實證方式探索人類心智世界的先驅。他在巨著《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如此定義注意力:「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注意力,就是清晰、具體地掌握心智……也意味為了有效地處理某些事情而放棄另一些事情。」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到二十世紀末,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注意力不是個單一概念,而是涵蓋一系列心理學現象的用詞:「注意力是指人類認知層面中個體能夠控制、受資源或能力限制的部分,以及應付這些限制的方法。」  (Shiffrin, R. M. (1988). Attention. In R. C. Atkinson, G. Lindzey, & R. D. Luce (Eds.). Steven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Vol. 2. Learning and cognition (2nd ed.) (pp. 738–81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歸納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心理學家的觀點,注意力是指,人類在認知的過程,處理資料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主動做出取捨。( Desimone, R., & Duncan, J. (1995). Neural mechanisms of selective visual attentio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8, 193–222.)(The Psychology of Attention, Second Edition Elizabeth A. Styles East Sussex: Psychology Press, 2006, 1)難以專注,或缺乏專注力,可以定義為:面對在認知過程處理資料能力的有限,卻缺乏主動做出取捨的能力。難以專注即難以不一心多用。

談到禱告生活,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難以專注的跡象。想像有一天,我們下班帶著所剩無幾的體力到教會參加禱告會。司會同工在講台上分享患病會友、教會事工、宣教士、普世教會、社會、世界等代禱事項,情詞懇切有餘,資訊量卻大大超載。在接收這些資訊期間,我們大多精神散漫,輕則不耐煩地滑手機,重則呼呼大睡。到之後禱告時間,我們大概累到只想儘快結束,回家休息。或者我們立志養成每天晚上睡前禱告的習慣,並參考教會通訊群組貼上的事項,一一代禱。可是,當我們忙完家事顧好小孩,回覆完客戶或主管的訊息,閉上眼睛的時候,我們其實還沒預備好禱告。這時刻的情緒、思緒、身體的感覺,是一整天生活的延伸,濃縮成心智和感官的小劇場。我們本來想為教會聘請牧者代禱,可是禱告沒多久就神遊太虛,被同事誤會的委屈、小孩還沒複習好的段考、閃到腰的疼痛等思緒感覺不請自來,讓我們忘記要為什麼而禱告。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應該要禱告的時候,無法專注的挫敗感和無力的身心,讓我們最終向睡眠屈服,決定明晚繼續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