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解密 - 台矽產業與創投人才的斷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知道過去十年常跑矽谷的台灣讀者,或者在矽谷生活的台灣朋友,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你在矽谷所認識的台灣人,多數是現年四十歲以下,或者是五十歲以上。前者多半在軟體或網路公司任職,也有一些生技公司或顧問業、金融業,多半還在當社畜,住在南灣或舊金山;後者除了許多已經屆退或退休,不少有過創業或投資經驗,但熟悉的是半導體與網通業,住在最好的區域或者比較偏遠但很舒適的郊區。

那麼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台灣人,尤其是創業者或投資人,為什麼在矽谷很少見?不只在科技界,在台灣人組織如產業協會、商會、校友會,或者頂尖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台灣籍教授,幾乎沒有這個年齡層的(通常要出任組織領導者了),如果有則多半是小時候在美國出生或長大的,而非如早年許多傑出的學者、院長、校長,或者企業創辦人、天使投資人,都是在台灣成年之後,再到美國攻讀高等學位,之後在美國發展。

來矽谷定居近五年前,我造訪矽谷十次。這個現象讓我感到很有意思,也猜測過許多原因,但五年來我總算拼湊出大概的答案。上個月(十月)中旬,我因為籌備建中三十重聚跟參與台灣新創投資年會返台,過程當中我再度驗證,台灣與矽谷的斷鏈、軟體與硬體人才的隔閡,還有台灣這幾年天使組織蓬勃、創投卻面臨人才斷層的完整原因。

那麼,就讓我娓娓道來吧。

1976年出生的龍子龍女,有甚麼特別?

說起來我們這屆畢業三十年、多數出生於龍年的六年五班建中校友,除了因出生人數最多導致競爭特別激烈,又是許多舊制如國中男女分校最末代。在國中遇到解嚴,高中開始修憲,研究所遇到九一一事件、九二一大地震、研究所畢業時開始實施科技國防役,出社會之前的時代變革感受就已經極為強烈。

然後從沒有電腦、看著有線電視崛起的小時候,到看著家用網路與手機出現的青少年時期,大學畢業開始的網際網路與軟體時代,結婚生子後開始進入智慧手機跟物聯網的年代。可說是最能銜接前後世代的潮間帶,卻因為美國兩次泡沫、中國市場崛起,而成為台灣與矽谷斷鏈的開端。 

千禧年之後,因為民間國防役與優惠的股票分紅稅制,再加上中國崛起、美國遭逢達康股災與金融海嘯,矽谷蕭條近十年、大幅裁員兩次,而那十年期間的理工頂尖人才幾乎都加入台灣科技公司大廠,我的二類組同學們幾乎都在台積、華碩、聯發科或其他電子五哥工作,工作地點不是竹科、內科就是關渡跟土城。最熟悉的是深圳、蘇州、上海、北京,而非聖荷西、山景城、舊金山。

直到分紅費用化加上美國第一次量化寬鬆,科技公司在資本寬鬆與股價飛漲之下大量招聘,才又有一批電機資工人才前往美國留學與工作。但這批台灣留學生與科技業員工,多半服務於軟體或網路公司,而非早年以半導體或硬體產業為主的組成,這也形成了矽谷台灣人的年齡與產業斷層。

矽谷與台灣的產業、資金、人才脫鉤

回到我們這一輩。當年求學與求職競爭最激烈的一代,甚至最用功與聰明的一群,後來成為台灣科技企業最忠誠可靠的主力,一方面是建構了台灣硬體業底氣,卻也種下了在軟體與網路的創新與投資,與矽谷甚至全球都脫勾的現象。

因為舉辦三十重聚,我在統計這屆同學在海外人數的時候感觸極深,相較於那個【來來來台大、去去去美國】的年代,從八零年代開始的建中台大學長們,七八成曾赴美留學與工作,我們這屆比例不到兩成。

而那些在美國工作與生活超過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學長們,當房貸繳清、孩子離家,又遭逢幾次科技業典範轉移,遇到合適的創業機會跟夥伴之後,有一定比例的人會跳到新創公司或開始從事新創投資,也就形成了所謂的矽谷台灣天使

這些前輩在過去十年對台灣的創投與新創生態系投注不少資源,但因為沒有意識到矽谷人才與產業的斷層,他們的經驗其實很難直接傳遞給小了二三十歲的青年創業者,而比他們年輕十五歲左右的中壯年世代,卻嚴重缺乏美國產業與創業、投資的經驗,相較於千禧年之後在矽谷逐年成長的中國與印度移民,他們當年熟悉的台灣人科技社群、創業與投資氛圍,已經被中國與印度的資金、人才佔據了半導體與創投的領域。

而當矽谷的創投與年輕一代創業主題從半導體與網通轉型軟體與網路公司時,我們持續把資金、人才跟企業資源放到硬體研發與代工製造上。雖然從結果論,創造了全球最強的硬體之島,但那個美國資金加上台灣人才放在中國政策誘因與便宜土地上的機會,不會再有。

天使投資人與創投基金的差異

我曾經談過創投是否需要創業經驗,以及如何在矽谷找到天使投資人。但我好像沒有仔細談過,天使投資人與創投的差別。

天使投資人跟創投公司的最大差別,不是投資規模與階段,而是前者拿自己的資金投入新創,獲利與損失全部由個人承擔;後者是向高資產人士或機構投資人募集資金後再投資,公司每年會收基金規模2%管理費並分得投資報酬的兩成,一般稱為2-20原則

一般天使投資人之所以會投資早期案件,或者把種子輪募資稱為天使輪的原因,是因為多數天使投資人的資金有限,也難以協助獲投公司有效成長,頂多透過人脈介紹客戶或潛在員工,因此風險高、金額也不大。由於投資階段很早,的確有些案件的長期回報很高,百倍甚至千倍的案例在矽谷都有聽過,但失敗率通常也比之後的機構輪高很多。

不同於天使投資人的投資案件數量與規模差異很大,創投公司通常在一個基金裡投資二十到三十個案件,基金規模固然決定了投資的階段,但因為基金規模與每個案件的投資金額超過個人,所以會投資比天使輪晚期的階段,機構輪通常就是從A輪開始。創投當然也有投資非常早期的模式,但我覺得這比較是把創投當天使在做。典型的創投有很強的新創協助能力,甚至結合基金投資人的資源與連結,加速獲投公司的成長。

也因為天使是拿自己的錢、以個人型態方式投資,創投是拿別人的錢、有公司跟基金投資人在後面。所以投資行為會有一些差異。此外,全球的創投都是沿襲美式創投,也就是負責經營基金的管理合夥人,也會出資投入基金的一部分,通常至少是1%,近來甚至有些管理團隊會投入5%到10%以上的部位,表示很高的風險承擔。

理解天使與創投之後,再聊聊天使俱樂部。一般天使俱樂部就是把一群有能力做天使投資人聚合起來,投資金額就可以比較接近創投,有些甚至會把成員的產業資源作為投資與輔導新創的工具,相當程度來說也是一種小型創投,只是募資的方式是先有案件再分次募資,而非如創投一般是先募集資金再找標的投資。我目前所經營的TGA就是這種集合天使投資人、但投資規模跟資源比較類似創投的 VC-like Angel Club。

台灣天使組織蓬勃與早期投資興盛的現象

上個月返台參與第二屆台灣新創投資年會,觀察講者及與會者的分布,聆聽天使投資機構與創投、研究單位的分享,則證實我在台灣新創圈超過十五年之後的觀察及猜想。

一方面,台灣的早期投資在過去幾年的確越來越蓬勃,案件數量與金額增長之外,企業投資成了主力,而產業多半集中在能源與生醫領域。但除了新創生態系日益蓬勃,我勸觀察到投資人的組成,跟我二十年前投身創投業的當年,有很大的不同。

台灣的創投產業今年滿四十年,但從創投人士的組成、基金的投資人與經營團隊,其實過去二十年沒有太多的新面孔。除了2009成立的達盈、2010成立的AppWorks、2014成立的心元資本、2017年成立的 SparkLabs Taipei,翻開台灣創投公會的會員名錄理監事名單,多數還是我二十年前就認識的前輩或熟面孔。

但過去五年開始出現不少天使俱樂部,除了經營十多年的台安傑與交大天使,識富天使會安發天使AVASIC永續影響力投資等,一個一個出現。一方面是台灣的資金其實相當充裕,尤其全球疫情期間的經濟蕭條、台灣反而逆勢成長,美中對峙與中國環境丕變下,許多台商的資金撤出中國回到台灣,也有不少陸歸菁英帶著在中國多年的創業與投資經驗回台。

可惜台灣的創投產業與法規,至今跟二十年前差異不大。過去二十年台灣本土缺乏連續創業者跟出場典範,也就不容易有新生代的創投,年輕一代創業有成者,寧願當天使投資人或組織天使俱樂部、自籌基金,也不會到總經理制、只能領到年終獎金又沒有投資決策權的創投公司上班。

創投業的人才斷層跟法規老舊,其實也就是反映了科技業人才與創業者斷層的結果。最競爭的一代卻沒有超越前面幾代的創業者,或許是政策與環境的結果。我們這批年屆五十的產業中堅,要創業自覺太老、要投資閒錢太少。該如何承先啟後、帶領轉型、邁向國際,在嬰兒潮屆退之際,也就是我輩最重要的挑戰與使命。

avatar-img
239會員
34內容數
如同電影界的好萊塢、金融業的華爾街,全球新創獨角獸與創投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矽谷。對創業者來說,舊金山灣區完備的新創生態系宛如天堂,但昂貴的物價房價與殘酷的生存競爭也像地獄。到底在矽谷創業是甚麼滋味?在矽谷獲得投資的關鍵是甚麼?各種投資人又有甚麼不同?台灣新創該如何進軍矽谷、打入美國市場?就讓【創投矽谷】為你解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矽谷再也沒有比此刻離華府更近的時刻。當年誰能想到 PayPal Mafia 兩大支柱成為川普獲勝的左右手,又分別是全球最厲害的反恐與航太公司的創辦人,也是最厲害的創投家與社群媒體操作者。在地緣政治風險與美中對峙情勢下,川普勝選將帶給台灣與矽谷怎樣的機會與挑戰?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很多技術團隊的募資卡關其實是人才卡關。反過來說,如果在每一輪募資前,都知道公司該引進甚麼人才,或者已經是有戰功的顧問或兼職夥伴,一旦募資就會正式加入,那麼創投做完盡職調查後,通常會認真考慮如何加入這個局一起做得更強更大。畢竟,所有人都喜歡跟最強團隊一起,超級英雄也都要組成聯盟才好打怪。
矽谷與波士頓的競爭力,的確是技術、資金跟人才的結合。但除了技術之外,關鍵是怎樣的資金跟人才。創業最難的不是資金,而是用對人、做對事,還有在錯誤中快速修正的能力。台灣新創圈跟校園缺的不是錢,而是在國際上行銷與募資的經驗,以及創業者成功出場成為投資人,有創業經驗的投資人跳入新創擔任關鍵角色的換位循環。
Eric Schmidt 在史丹佛的課堂提到台灣很棒,但軟體業不怎麼樣。事實上去年全球前五十大軟體公司,只有三家不是美國企業。為什麼矽谷的新創與投資潮流,可以從半導體業轉換到PC、網通,然後是軟體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什麼軟體業或SAAS的規模在美國可以如此龐大?
矽谷再也沒有比此刻離華府更近的時刻。當年誰能想到 PayPal Mafia 兩大支柱成為川普獲勝的左右手,又分別是全球最厲害的反恐與航太公司的創辦人,也是最厲害的創投家與社群媒體操作者。在地緣政治風險與美中對峙情勢下,川普勝選將帶給台灣與矽谷怎樣的機會與挑戰?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很多技術團隊的募資卡關其實是人才卡關。反過來說,如果在每一輪募資前,都知道公司該引進甚麼人才,或者已經是有戰功的顧問或兼職夥伴,一旦募資就會正式加入,那麼創投做完盡職調查後,通常會認真考慮如何加入這個局一起做得更強更大。畢竟,所有人都喜歡跟最強團隊一起,超級英雄也都要組成聯盟才好打怪。
矽谷與波士頓的競爭力,的確是技術、資金跟人才的結合。但除了技術之外,關鍵是怎樣的資金跟人才。創業最難的不是資金,而是用對人、做對事,還有在錯誤中快速修正的能力。台灣新創圈跟校園缺的不是錢,而是在國際上行銷與募資的經驗,以及創業者成功出場成為投資人,有創業經驗的投資人跳入新創擔任關鍵角色的換位循環。
Eric Schmidt 在史丹佛的課堂提到台灣很棒,但軟體業不怎麼樣。事實上去年全球前五十大軟體公司,只有三家不是美國企業。為什麼矽谷的新創與投資潮流,可以從半導體業轉換到PC、網通,然後是軟體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什麼軟體業或SAAS的規模在美國可以如此龐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臺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經超過70萬人,其中東南亞移工佔了絕大多數。然而,這些移工面臨著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挑戰。本文將著重探討東南亞移工在臺灣面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NGO組織。閱讀本文可以讓你更瞭解臺灣重要的勞動市場。
Thumbnail
▲臺灣AZ投入大量資源培育臺灣在地人才,助力臺灣優秀人才被世界看見。(圖/臺灣AZ提供) (記者 李婉如 報導 ) 隨時代發展,「多世代職場」逐漸普遍,為企業帶來不同觀點刺激的同時,組織內跨世代的合作與溝通成為企業重要課題。面對世代差異的挑戰,全球生物製藥公司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
Thumbnail
3/29 (五)下午由台大 EiMBA 校友會與台灣工研新創協會 TINVA,及美國 Seraph 天使投資集團共同合辦矽谷菁英投資家及 AI 新創高峰會。活動邀請五位矽谷的創投先進和與會者們分享來自世界新創中心的產業觀察。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矽谷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擁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族裔、膚色、語言和文化的地方。本文介紹了矽谷的多元性,並探討了工作、生活和社交圈的影響。鑑於矽谷的特殊性,本文還提到了一些當地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困境。作者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分享了他在矽谷生活的見聞,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地區。值得一讀的好書!
Thumbnail
聆聽兩位天使投資人參與創業新創投資訪談,得知女性投資和創業比例少。藉助MEET、AAMA、其他天使會、參與中小飛雁計劃等,瞭解到許多女性想加入創投或新創,希望臺灣的創業有更多的可能與新創發展。
台灣的下一個護國神山群,在哪兒?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臺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經超過70萬人,其中東南亞移工佔了絕大多數。然而,這些移工面臨著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挑戰。本文將著重探討東南亞移工在臺灣面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NGO組織。閱讀本文可以讓你更瞭解臺灣重要的勞動市場。
Thumbnail
▲臺灣AZ投入大量資源培育臺灣在地人才,助力臺灣優秀人才被世界看見。(圖/臺灣AZ提供) (記者 李婉如 報導 ) 隨時代發展,「多世代職場」逐漸普遍,為企業帶來不同觀點刺激的同時,組織內跨世代的合作與溝通成為企業重要課題。面對世代差異的挑戰,全球生物製藥公司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
Thumbnail
3/29 (五)下午由台大 EiMBA 校友會與台灣工研新創協會 TINVA,及美國 Seraph 天使投資集團共同合辦矽谷菁英投資家及 AI 新創高峰會。活動邀請五位矽谷的創投先進和與會者們分享來自世界新創中心的產業觀察。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矽谷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擁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族裔、膚色、語言和文化的地方。本文介紹了矽谷的多元性,並探討了工作、生活和社交圈的影響。鑑於矽谷的特殊性,本文還提到了一些當地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困境。作者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分享了他在矽谷生活的見聞,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地區。值得一讀的好書!
Thumbnail
聆聽兩位天使投資人參與創業新創投資訪談,得知女性投資和創業比例少。藉助MEET、AAMA、其他天使會、參與中小飛雁計劃等,瞭解到許多女性想加入創投或新創,希望臺灣的創業有更多的可能與新創發展。
台灣的下一個護國神山群,在哪兒?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