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閱讀時間 ‧ 約 21 分鐘

萬善同歸集 卷一 ‧ 永明延壽大師

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

《萬善同歸集》總有六卷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萬善同歸集卷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延壽 述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

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行。

若論理事,幽旨難明。細而推之,非一非異。是以性實之理。相虛之事。力用交徹。舒卷同時。體全遍而不差。跡能所而似別。事因理立,不隱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壞事而顯理。相資則各立。相攝則俱空。隱顯則互興。無閡則齊現。相非相奪,則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則非常非斷。若離事而推理,墮聲聞之愚。若離理而行事,同凡夫之執。

當知離理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動濕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異。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諦恒立。雙照即假,宛爾幻存。雙遮即空,泯然夢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動因緣,寧虧理體。

故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實際而起化門,履真而不閡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雲布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閡,自在隨緣。一切施為,無非佛事。故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

華嚴經云。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古德釋云。心該萬法。謂非但一念觀佛,由於自心。菩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亦去妄執之失。謂有計云。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行,豈不虛勞。今明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以萬行增修,令其瑩徹。但說萬行由心。不說不修為是。又萬法即心,修何閡心。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

:祖意據宗。教文破著。若禪宗頓教。泯相離緣。空有俱亡。體用雙寂。若華嚴圓旨。具德同時。理行齊敷。悲智交濟。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義不虧。普賢以行嚴理,根本之門靡廢。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真。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心而不滯涅槃。以三界之有,為菩提之用。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

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眾行咸歸種智。

故華嚴經云。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

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

維摩經云。菩薩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古德問云:萬行統唯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

:此離念而求無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而無閡乎。又無念但是行之一。豈知一念頓圓。

如上所引,佛旨煥然。何得空腹高心,以少為足。擬欲蛙嫌海量,螢掩日光乎。

:泯絕無寄,境智俱空。是祖佛指歸,聖賢要路。若論有作,心境宛然。憑何教文,廣陳萬善。

:諸佛如來,一代時教。自古及今,分宗甚眾。撮其大約,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性宗。若相宗多說是。空宗多說非。性宗唯論直指。即同曹溪見性成佛也。如今不論見性,罔識正宗。多執是非,紛然諍競。皆不了祖佛密意,但徇言詮。如教中或說是者,即依性說相。或言非者,是破相顯性。唯性宗一門,顯了直指,不說是非。如今多重非心非佛,非理非事,泯絕之言,以為玄妙。不知但是遮詮治病之文。執此方便,認為標的。卻不信表詮直指之教。頓遺實地,昧卻真心。如楚國愚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兒,執石為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迷空方便。豈識真歸。

:諸佛如來三乘教典。唯有一味解脫法門。云何廣說世間生滅緣起。擬心即失,不順真如。動念即乖,違於法體。

:若論一相一味,此乃三乘權教約理而言,即以一切因緣而為過患。今所集者,唯顯圓宗。一一緣起,皆是法界實德。不成不破。非斷非常。乃至神變施為,皆法如是故。非假神力,暫得如斯。纔有一法緣生,無非性起功德。華嚴經云。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

:經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又云。取相凡夫,隨宜為說。若得理本,萬行俱圓。何須事跡,而興造作乎。

:此是破貪著執取之文。非干因緣事相之法。淨名經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金剛三昧經云。有二入。一理入。二行入。以理導行。以行圓理。又菩提者,以行入無行。以行者緣一切善法。無行者不得一切善法。豈可滯理虧行,執行違理。

祖師馬鳴,大乘起信論云。信成就發心有三

  • 一 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 二 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 三 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論問: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法之行。

論答: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略說方便有四種

  • 一者 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 二者 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 三者 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修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 四者 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牛頭融大師:諸法畢竟空,有菩薩行六度萬行否。

:此是三乘二見心。若觀心本空,即是實慧。即是見真法身。法身不住此空。謂有運用覺知,即是方便慧。方便慧亦不可得,即是實慧。恒不相離。前念後念,皆由二慧發。故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先德問云:即心是佛。何假修行。

:秖為是故,所以修行。如鐵無金,雖經鍛鍊,不成金用。

賢首國師云。今佛之三身十波羅蜜。乃至菩薩利他等行。並依自法融轉而行。即眾生心中有真如體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修行引出報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有真如法性自無慳貪,今日修行順法性無慳,引出檀波羅蜜等。當知三祇修道,不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何以故。但是自心引出,自淨行性而起修之。故知摩尼沈泥,不能雨寶。古鏡積垢,焉能鑒人。雖心性圓明,本來具足。若不眾善顯發,萬行磨治,方便引出,成其妙用。則永翳客塵。長淪識海。成妄生死,障淨菩提。是以祖教分明,理事相即。不可偏據,而溺見河。

:善雖勝惡。念即乖真。約道而言,俱非解脫。何須廣勸,滯正修行。既涉因緣,實妨於道。

:世出世間,以上善為本。初即因善而趣入。後即假善以助成。實為越生死海之舟航。趣涅槃城之道路。作人天之基陛。為祖佛之垣牆。在塵出塵,不可暫廢。十善何過,弘在於人。若貪著,則果生有漏之天。不執,則位入無為之道。運小心,墮二乘之位。發大意,昇菩薩之階。乃至究竟圓修,終成佛果。以知非關上善,能為滯閡之因。全在行人,自成得失之咎。

故華嚴經云。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之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之因。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了解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

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淨。乃至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集善根。安住善根。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諸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於念念中見無量佛。如其所應承事供養。

又云。雖無所作,而恒住善根。又云。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

大智度論云。佛言,我過去亦曾作惡人小蟲,因積善故,乃得成佛。又如十八不共中,有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修集諸善法,心無厭足,故欲無減。如一長老比丘目暗,自縫僧伽梨,衽脫。語諸人言。誰樂欲為福德者,為我衽針。爾時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持汝針來。是比丘斐亹見佛光明。又識佛音聲。白佛言。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邊底。云何無厭足。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諸天世人驚悟。佛於功德尚無厭足。何況餘人。佛為比丘說法。是時肉眼即明,慧眼成就。

又云。佛言。若不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能得無上道。何以故。因緣不具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者,所謂一切善法。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於是行法中,無憶想分別故。

:夫如來法身,湛然清淨。一切眾生,秖為客塵所蔽,不得現前。如今但息攀緣,定水澄淨。何須眾善,向外紛馳。反背真修,但成勞慮。

:無心寂現,此是了因。福德莊嚴,須從緣起。二因雙備,佛體方成。諸大乘經,無不具載。淨名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乃至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如來身。

又云。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此乃自背圓詮。不遵佛語。擬捉涅槃之縛。欲沈解脫之坑。栽蓮華於高原。植甘種於空界。欲求菩提華果,何由得成。所以云。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耳。乃至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入法以無得為門。履道以無為先導。若興眾善,起有得心。一違正宗。二虧實行。

:以無得故,無所不得。以無為故,無所不為。無為豈出為中。無得非居得外。得與無得,既非全別。為與無為,亦非分同。非別非同,誰言一二。而同而別,不閡千差。若迷同別兩門,即落斷常二執。

所以華嚴離世間品云。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不可思議。於念念中,入滅盡定。盡一切漏,而不證實際。亦不盡有漏善根。雖一切法無漏。而知漏盡。亦知漏滅。

雖知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而不於佛法中,分別世間法。不於世間法中,分別佛法。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知一切法,皆無二無變易,不可思議。

:一切眾生不得解脫者。皆為認其假名,逐妄輪迴。楞嚴經中。唯令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云何一向徇斯假名,論其散善。轉增虛妄。豈益初心。

:名字性空。皆唯實相。但從緣起。不落有無。法句經云。佛告寶明菩薩。汝且觀是諸佛名字。若見有,說食與人應得充飢。若名字無者,定光如來不授我記。及於汝名。如無授者,我不應得佛。當知字句,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備顯諸法。名字性空,不在有無。

華嚴經云。譬如諸法,不分別自性,不分別音聲,而自性不捨。名字不滅。菩薩亦復如是。不捨於行,隨世所作。而於此二無執著。是以不動實際,建立行門。不壞假名,圓通自性。

:何以不任運騰騰,無心合道。豈須萬行,動作關心。

:古德顯佛果有三

  • 一 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
  • 二 從行漸修,位滿三祇果
  • 三 從初理智,自在圓融果。此是上上根人,圓修圓證。雖一念頓具,不妨萬行施為。雖萬行施為,不離一念。若亡情冥合,各是一門。遲速任機,法無前後。

:觸目菩提。舉足皆道。何須別立事相道場。役念勞形。豈諧妙旨。

:道場有二。一理道場。二事道場。

  • 理道場者,周遍剎塵。
  • 事道場者,淨地嚴飾。

然因事顯理,藉理成事。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閡事之理。故即事明理,須假莊嚴。從俗入真,唯憑建立。為歸敬之本。作策發之門。睹相嚴心。自他兼利。

止觀云。圓教初心,理觀雖諦,法忍未成,須於淨地,嚴建道場。晝夜六時,修行五悔,懺六根罪。入觀行即。乘戒兼急,理事無瑕。諸佛威加,真明頓發。直至初住,一生可階。

上都儀云。夫歸命三寶者。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明無相離念也。佛懸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如無術通人,居空造舍也。依寶像等三觀,必得不疑。佛言。我滅度後,能觀像者,與我無異。

大智論云。菩薩唯以三事無厭

  • 一 供養佛無厭
  • 二 聞法無厭
  • 三 供給僧無厭

天台智者問云:世間有空行人。執其癡空。不與修多羅合。聞此觀心,而作難言。若觀心是法身等,應觸處平等。何故經像生敬。紙木生慢。敬慢異故,則非平等,非平等故,法身義不成。

:我以凡夫位中,觀如是相耳。為欲開顯此實相。恭敬經像。令慧不縛。使無量人崇善去惡。令方便不縛。豈與汝同耶。乃至廣興法會。建立壇儀。手決加持。嚴其勝事。遂得道場現證,諸佛威加。皆是大聖垂慈,示其要軌。或睹香華之相,戒德重清。或見普賢之身,罪源畢淨。因茲法事圓備。佛道遐隆。現斯感通。歸憑有據。是以須遵往聖,事印典章。不可憑虛,出於胸臆。毀德壞善,翻墮邪輪。撥有凝空,枉投邪羂。

: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何立相標形。

:息緣泯事,此是破相宗。直論顯理,即是大乘始教未得有無齊行,體用交徹。若約圓門無閡,性相融通。舉一微塵,該羅法界。華嚴經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法華經云。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至真實滅。

大涅槃經云。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解脫。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豈同凡夫,橫執頑閡之境,以為實色。二乘,偏證灰斷之質,而作真形。是以六根所對,皆見如來。萬像齊觀,圓明法界。豈待消形滅影,方成玄趣乎。

:即心是佛,何須外求。若認他塵,自法即隱。

:諸佛法門,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十玄門之該攝。六相義之融通。隨緣似分,約性常合。從心現境,境即是心。攝所歸能,他即是自。古德云。若執心境為二,遮言不二。以心外無別塵故。若執為一,遮言不一。以非無緣故。淨名經云。諸佛威神之所建立。智者大師云。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經云。非內非外,而內而外。而內故,諸佛解脫於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信外益耶。

夫因緣之道。進修之門,皆眾緣所成,無一獨立。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譬如世間之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得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牽拽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他之力,方能移動。但可內量實德,終不以自妨人。又若執言內力,即是自性。若言外力,即成他性。若云機感相投,即是共性。若云非因非緣,即無因性。皆滯閡執,未入圓成。若了真心,即無所住。

: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頓朗。何得唱他佛號。廣誦餘經。高下輪迴。前後生滅。既妨禪定。但徇音聲。水動珠昏。寧當冥合。

:夫聲為眾義之府。言皆解脫之門。一切趣聲,聲為法界。經云。一一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羅無外。十界具足,三諦理圓。何得非此重彼。離相求真。不窮動靜之源,遂致語默之失。故經云。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未必息念消聲,方冥實相。是以莊嚴門內,萬行無虧。真如海中,一毫不捨。

且如課念尊號,教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淨土。拯危拔難。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暫拔苦津。託此因緣,終投覺海。故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又經云。受持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寶積經云。高聲念佛,魔軍退散。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佛國。

智論云。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以用施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稱一佛聲,其福過彼。

大品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增一阿含經云。四事供養一閻浮提一切眾生,功德無量。若有眾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𤚲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上,不可思議,無能量者。

華嚴經云。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

飛錫和尚,高聲念佛三昧,寶王論云。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也。誰復患之於起心動念高聲稱佛哉。

故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

  • 一 能排睡眠。
  • 二 天魔驚怖。
  • 三 聲遍十方。
  • 四 三塗息苦。
  • 五 外聲不入。
  • 六 令心不散。
  • 七 勇猛精進。
  • 八 諸佛歡喜。
  • 九 三昧現前。
  • 十 生於淨土。

群疑論云。
:名字性空,不能詮說諸法。教人專稱佛號,何異說食充飢乎。
:若言名字無用,不能詮諸法體。亦應喚火水來。故知筌蹄不空,魚兔斯得。故使梵王啟請,轉正法輪。大聖應機,弘宣妙旨。人天凡聖,咸稟正言。五道四生,並遵遺訓。聽聞讀誦,利益弘深。稱念佛名,往生淨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虛假,不有詮說者乎。

論云。
: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斷一切諸障。
:如一香栴檀,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香。又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弦。其聲一奏,一切餘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皆悉斷滅。大集經云。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志心念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

又般若經云。
文殊問佛云:何速得阿耨菩提。
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者,應須於空閑處。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晝夜常說,智慧辨才,終不斷絕。是知佛力難思。玄通罕測。如石吸鐵。似水投河。慈善根力,見如是事。志心歸者,靈感昭然。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有好境,取即成魔。何得著相興心,而希冥感耶。

:修行力至,聖境方明。善緣所生,法爾如是。故將證十地,相皆現前。是以志切冥加,道高魔盛。或禪思入微,而變異相。或禮誦懇志,暫睹嘉祥。但了唯心,見無所見。若取之則心外有境,便成魔事。若捨之則撥善功能,無門修進

摩訶論云。若真若偽。唯自妄心現量境界。無有其實。無所著故。又若真若偽。皆一真如。皆一法身。無有別異。不斷除故。智論云。不捨者,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不受者,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得故。


萬善同歸集卷第一 (完) | 續… 卷二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