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書評】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出生活中的隱藏動機,洞察當中的經濟學

raw-image


本書書名: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在尚未開始翻開這本書以前,本以為是教導我們如何透過誘因,促使其他人或自己更努力工作的方法。直到翻開了目錄與第一章節,才了解,這是一本實驗紀錄片,了解經濟學家如何利用「現場實驗」,探求社會的誘因、動機與經濟學。本書作者葛尼奇與李斯特,兩位皆是經濟學家,他們深知在實驗室,難以了解人們背後的經濟學,因此走出實驗室,在真正的人類社會,建立大型實驗(本書稱為「現場實驗」),來找出人們在各種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經濟學。

該書讀起來非常輕鬆,每個篇章就像一個小故事,會丟出一個我們社會上,一直有待解決的社會議題,如:解決貧困地區的孩子輟學、男女不同酬的原因、社會歧視與提高捐款額度,而我們透過閱讀本書,了解當初作者們在遭遇到這些議題時,他們如何與利害關係人、金援者與合作夥伴進行合作,在社會建立一個實驗場域,以「現場實驗」的方式,一步一步,找到每個議題背後真正的原因,透過不斷的實驗與測試,最終發現適合該議題的解決方法。

重點一:金錢要用對的方式,才能使鬼推磨


金錢對人類,一直是個很好的誘因,但要怎麼確保金錢可以推動人們呢,書中提到了三種方法:

  1. 注意用金錢作為誘因,要避免排擠人們更高尚的動機:

書中以回收寶特瓶作為例子,說明使用金錢作為誘因,如何改變人們的想法與動機:


情境 A:你在路上,看到你的鄰居,拖著很多的寶特瓶,正要拿去回收,這時候你會認為你的鄰居是一位非常環保的人,而鄰居如果獲得你的讚美,他將會樂此不疲,每天努力的認真做回收。


情境 B:過了一陣子,小鎮改變了策略,回收寶特瓶可以獲得一定的金額,你仍然看到拖著很多寶特瓶去做回收,但這次你不認為他是一個環保的人(想法改變),甚至你會覺得為什麼要為小錢,做這麼麻煩的事(想法改變),而鄰居如果意識到,自己成為社區鄰居口中,貪小便宜的人,甚至是撿破爛的人,他可能會覺得不值得為了這個小錢,去讓人非議,反而不做回收了。

在 A 與B 兩個情境,多了使用金錢當作誘因,就會改變人們對這個人的認知,因此採用金錢作為誘因時,需要記住,別讓金錢排擠到高尚的動機。


  • 將金錢作為處罰,要避免取代罪惡感:

曾經有一間幼兒園,一位家長總是要在四點的時候,準時到幼兒園去接小朋友回家,如果沒有在四點準時到幼兒園,老師們就需要陪小朋友等待,直到遲到的家長到幼兒園接走小孩,而遲到家長,又鑒於罪惡感,也會好好的向老師們道歉,並保證下次不再犯錯。

有一天,園長為了避免員工的加班,開始制定了處罰,只要遲到十分鐘,家長就必須多付老師三美元,沒想到的是,遲到被訂了價格,家長的遲到人數反而上升了,因為他們明白,他們只需要付出三美元,就可以慢慢的開車去幼兒園,不需要對老師產生愧疚,結果罰款不但沒有降低人數,反而提升了遲到的人數。最慘的是,曾經採取過該政策的幼兒園,在取消政策後,遲到的人數還是比過去未實施的人數還多。這告訴我們,別讓罰金取代了罪惡感。


  • 如果要以金錢作為誘因,就是要給得夠多:

作者曾經在以色列,協助某慈善機構在慈善選款日進行募款,以色列的中學生每年都會在這個日子,挨家挨戶的去拜訪,希望人們可以提供捐款,因此他做了一個現場實驗,來了解利用金錢誘因,怎麼提高中學生的募款績效。

他將學生分成三組,一組是不向學生提供獎勵金,但向他們宣導募款對慈善機構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盡量募到更多的款項;第二組則是,向學生說明,將提供激勵獎金,獎金的計算是募款的1%,並強調 1% 不是從捐款撥出;最後一組是直接告知,可獲得的獎金是根據個人募款的 10 % ,作為獎勵。

最後驚人的發現,募款最多的反而是沒有提供獎金的第一組,而第二多的是第三組(10 % 獎金),最少的則是第二組(1 %)。

從上述的案例發現,如果要以金錢作為誘因,就要給得夠多,如果給得太少,反而會降低本來的動機,導致效果不如預期,如果降低的是第一條高尚的動機,給錢反而效果更差。


重點二:我們都深受現代歧視的苦頭


歧視真的都是由於他人的憎恨與敵意所形成的嗎?在過去或許大部分出現的歧視都是這樣,但隨著全球化與人權的進步,人們也願意了解不同的族群,並接納彼此的不同,逐漸此類的歧視確實有逐漸有降低的狀況。

但另外一種歧視卻逐漸提升,本書稱為「經濟歧視」,比如說一位企業家與一位老百姓,要求同一個工人來修屋頂,在工作量相同的狀況下,工人就會向企業家收取較高的費用;另一種狀況則是一位身心障礙者去往修車廠修車,也常常會拿到比較高的報價,早期,會被認為這是一種仇富與歧視障礙者,但往往這類型都不是出於惡意,單純是修屋頂的工人,認為你比較有錢,他可以多賺一點錢,車廠老闆認為身心障礙者,應該不會去其他車廠比較,為了多賺一點錢,刻意提高價格,所以這以上的狀況,都非傳統的歧視,而是所謂的經濟歧視。

你我可能都以為,我們平凡人其實應該難以受到這類的狀況,甚至不去實體店就沒有這個方面的困擾,其實不然,在網路時代,反而這種經濟歧視更是多元,只要你開始瀏覽網路,你就會被網站紀錄 Cookie 與瀏覽器指紋,只要廠商與廣告商認為,你是一位有錢的顧客或是急需,你在某些產品的購買,就會被推出價為高價的產品,如:都市傳說,機票會越查越貴,或是你有某項需求,被廣告商標籤,你的廣告資訊就只會出現該資訊類的產品,如,你本身沒有糖尿病,但你想要了解糖尿病,但你的廣告資訊就會被糖尿病相關的資訊塞滿。

因此本書建議,如果要避免經濟歧視,在實體店時,你可以用一句話去解決,向老闆說:「我今天已經去比價三次」,而網路可以透過不同的裝置或是刪掉 Cookie 的方式,作為暫時的解決方案。


重點三:身為企業更要做現場實驗


不要憑想像去做企業決策,Netflix 在 2011 為了提高營收,就決定將原本的郵寄 DVD 業務與串流平台業務,進行拆分,並向客戶收取兩種費用,但很快地就引起客戶的反彈,客戶為了保有兩種服務,不僅要多記一份帳號密碼,又需要多繳一份帳單,客戶既麻煩又增加費用,因此導致眾多的客戶決定退訂,而 Netflix 股價也隨著這個政策直直往下掉,最後 Netflix 決定出來止血,向客戶道歉,並將推出的新方案全部暫停,當然離去的客戶,要在他們招回來就需要更多的成本。

如果 Netflix 一開始就利用小區域做現場實驗,了解市場的實際反應,當年或許就不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但在今天。其實我們發現,Netflix 之後都很認真,選個小區域做現場實驗,來測試社會反應,如要提高價格或抓寄生帳號的作法,會先從某些區域做實驗,在擴散到全球市場。


最後:


這是一本讓人了解經濟學與現場實驗魅力的書,如果你身為一位企業管理者,是可以從中了解各種誘因設計的方式,可以提高產品的吸引力與行銷方式,確保正確的推動想要的客戶,或是養成客戶的忠誠度,當然也可以從中了解一些社會議題背後的原因,是一本具故事性、學習性與誘因設計的書籍。


本書適合閱讀的人:

✅ 學術研究者

✅ 商業管理

✅ 行銷人員

書籍資訊

作者:   葛尼奇, 李斯特

書名: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

原文書名:The Why Axis: Hidden Motives and the Undiscovered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

👉 點這裡 博客來網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