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唯有充足的計畫與準備,才有本錢對抗長期的不確定性

〈唯有充足的計畫與準備,才有本錢對抗長期的不確定性〉2024-11-13


  先前的文章裡,我們以撲克作為例子聊過幾次「機率思維」與「接受結果」,在職業撲克牌手的生活裡面,他們需要在資訊不完整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做出決策,盡可能確保自己每一個動作都是所有可能動作裡面較高期望值的那一個,並接受那具有隨機性的結果。


  這件事用說的並不困難,但實際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譬如說每個人都知道,認真唸書是一個對提高考試成績而言具有正期望值的行為,但我們不見得真的願意長時間花心力在這件事情上面。尤其我們並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立即看見成功,在我們還沒有看到結果變好時,挫折與放棄的心情可能早已經將你壟罩地喘不過氣。


  以撲克來說就更是如此,牌手有可能在一手牌中每一次決策都沒有犯錯,最後卻剛好發出對對手有利的牌,讓對手以更低的機率贏得牌局。尤其,在漫長的職業週期裡面,牌手會需要面對大量的「小幅領先」,譬如七三開或六四開的局面。你具有優勢,但結果還是經常會不如你的意。



  「數學」是如此殘酷且不留情面,即便長期來說,六四開的局面對你的期望值是好的,但這也代表你平均十次裡面有四次會被對手以勝率較低的牌超車。而如果那四次中的其中一兩次發生在錦標賽決賽桌的關鍵手牌上,這場比賽的結果、甚至這名選手一整年最重要的成績,都可能一翻兩瞪眼地悲劇收場。


  因此,除了不可或缺的技術基本功外,能夠對抗那種巨大波動而保持平穩的心態,成為了決定一名職業牌手是否能取得長期成功更加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一樣,多數事情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立即看出自己努力帶來的結果。從單一一件事情來說,有些時候甚至可能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用。在這個充滿變數的實際生活世界裡,一場對你而言特別重要的生意,其結果說不定因為某位關鍵與會者前一天和家人大吵一架而完全改變。你對此做出的種種努力、一切「做對的事」永遠可能在最後一刻付諸流水。


  而對於那些更一般性的事情,譬如讀書、鍛鍊,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學習、累積與自我精進,我們其實都知道以長遠的角度來說,做這些事情的期望值是好的,做這些事情有助於我們過上比現在更好的生活。但在沒有未來的自己能回到現在給我們足夠信心的實際情況下,其他立即能夠得到回饋的事情戰勝了「理論上應該去做的事情」:


  天氣熱了不去運動,反而買了含糖飲料;本來打算空出時間好好看一本書,但卻滑社群網站直到深夜;想去報名一個能提升自己的課程,卻因為覺得這項自我投資的收益遙遙無期,最終還是放棄。



  這是「自律」能力不足的問題嗎?從結果而言或許如此。但如果我們更深入地去思考它的理由,背後的問題或許是:我們並未把我們的那些目標當作一個認真的「專案」去管理。


  我們並未真正去衡量運動對於自己健康的好處、以及透過運動能得到的健康對自己而言有怎樣的意義;並未先花時間釐清自己為什麼想要閱讀,生命能透過閱讀得到哪些轉變。我們沒有像一名公司經營者對待自己的公司、或藝術家對待自己的作品那樣對待自己的人生,我們走一步算一步,所以這裡休息、這裡轉彎,遙遠的地方有美好的願景,但朦朦朧朧,覺得好像也沒有關係。



  回到撲克牌手的例子。那些專業的錦標賽牌手為什麼比隨意玩玩的人能夠保持平穩?不是他們天性比其他人更能夠調適情緒。而是,他們早就已經規劃好了完整的撲克資金與參賽計畫,他們已經做好了自己在接下來的數十場錦標賽完全沒有令人滿意成績的準備。因為,只要撲克還是這個具有隨機性的遊戲,這樣的結果就是可能的、也是牌手本來就應該要承擔的。


  當你有充足的認知、充足的計畫、充分的技術以及萬全的準備的時候。不如意的事情當然還是不如意,但你將更有辦法不受外在變化與波動影響,朝你理想的目標一步一步走去。





延伸閱讀:

〈擁抱不確定性:撲克、生活、決策與賽局理論〉

〈你可以不必失敗〉

〈後見之明的偏誤:「最壞的結果」不等於「最差的決策」〉

〈「這就是結果」--撲克的魅力與頂尖牌手的認知〉

〈用機率思維「重新定義錯誤」〉

〈「擴展的風險理解」與人的整體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