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數據之外:理解人性在決策中的關鍵角色

在這個被數據主導的時代,商業決策往往過度依賴可量化的指標,例如常常被提起的KPI。在Morgan Housel 的《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作者提醒我們:在商業世界中,那些最具影響力的決策因素,往往是難以量化的人性特質。這個觀點挑戰了現代管理學中「所有事物都能被量化」的迷思。

在當今充斥著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的商業環境中,我們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能做出最佳決策。然而,Housel 透過書中精闢的分析提醒我們,人類的決策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他指出:「大多數決策都不是用試算表做成,不是只要加加數字,就會跳出明確的答案。」

書中引用了一個經典案例,在 1960 年代,Robert McNamara 從福特汽車公司轉任美國國防部長時,帶來了他引以為傲的數據管理方法。在福特汽車時期,他以精準的數據分析能力聞名,成功扭轉了公司的經營困境。然而,當他試圖將這套方法應用到越戰的軍事決策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McNamara 要求軍方提供各種詳細的戰況數據,從傷亡人數到武器使用效率,每項指標都要定期製作圖表追蹤。表面上,這種管理方式看似嚴謹且科學。然而,特種作戰司令部指揮官 Edward Lansdale 一語道破關鍵:「這些數據缺少了越南人的感受。」這個無法量化的因素,最終成為影響整個戰局的轉捩點。

更具體的例子來自美軍指揮官 William Westmoreland 與越共領袖胡志明的對比。Westmoreland 以數據為基礎,驕傲地向國會報告:「我們現在的作戰是殲敵十、自損一。」然而,參議員 Fritz Hollings 的回應道出了人性層面的考量:「美國人民不在乎那十個,他們關心的是那一個。」更值得深思的是胡志明的回應:「你們殺我們十個,我們殺你們一個,但是先累倒的是你們。」這個對比完美展現了純數據思維與人性考量的巨大差距。

歷史學家 Will Durant 的一句話特別發人深省:「邏輯是人類的發明,可能會被宇宙忽視。」這提醒我們,過度依賴理性分析可能導致重大決策失誤。 Housel 提醒我們,如果認定無法量化的事物就不重要,那將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這個觀點對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重要啟示,以產品創新為例,許多企業過度追求可量化的創新指標,如專利數量或研發投資報酬率。然而,真正成功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對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正如 Housel 所說,重要的不是你說什麼、做什麼,而是你怎麼說、怎麼呈現。

這讓我想起另一位作家 Yuval Noah Harari (哈拉瑞,人類大歷史的作者)的觀點:創新並非總是要發明全新的事物,而是要找到新的表達方式。這個觀點在行銷領域特別適用。成功的行銷策略往往不在於產品功能有多創新,而在於如何觸動人心。

然而,我認為這個觀點也需要辯證性的思考。完全忽視數據分析同樣危險,畢竟數據能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關鍵在於如何在量化與質性分析之間取得平衡。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整合的思維框架,既重視數據,也不忽視人性因素。

這個觀念帶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在追求精確量化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那些難以量化但同樣重要的人性因素。真正的智慧在於知道什麼時候該相信數據,什麼時候該相信直覺。這種平衡感,或許正是現代管理者最需要培養的能力。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隨時都希望當學生的57歲大叔,樂於學習新鮮事物,希望可以一直學習到掛。基於輸出是學習最好的方式,透過寫出筆記來建立輸出;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寫作來自我思考,加深日常生活所遭遇的事物的感受。「察覺」與「慎思」,是對自己即將邁入60歲的期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