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來傾聽也能這麼「接地氣」:便當事件背後的溫暖智慧

我是一位居家照護督導(Home care service supervisors),這個職位需要深度傾聽的能力,並用適合的方式與個案及家屬溝通協調,尋找解決問題的平衡點。


記得有一次的個案是一位75歲的老先生,他因為牙口不好且慢性疾病纏身,大多時候偏向吃軟質的食物,本身行動不便,所以希望我們中午代購便當的服務能一次送兩個便當作兩餐食用,晚餐可以把中午的菜蒸軟,方便食用,這原本是小小的調整,卻引發了不小的風波。


老先生的女兒是申請長照的主要聯絡窗口,擔心一次購買兩餐會影響食材的新鮮度,甚至可能導致父親原本不健康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她回想起過去父親因屢不聽勸,吃不乾淨的食物住院急診的經歷,既憤怒又無助。有一次清理父親的冰箱,把一些不新鮮的食材丟掉,讓老先生憤怒到甩女兒巴掌,父女長期的關係緊張,溝通近乎中斷,她更不願意妥協父親中午要代購兩個便當的需求。


另一方面,居服員也因為老先生的情緒化行為感到壓力山大,為了符合家屬的需求,只買一個便當,被老先生的怒氣波及,甚至揚言要停止服務,不顧自己安危就要出去買便當,面對老先生的情緒化行為,居服員感到深深的委屈和無力。


如何在這樣複雜的情境中,滿足三方需求,是必須立即決的挑戰。


深度傾聽:接納、回應與求證的三部曲


在這次事件中,我發現,傾聽並不是被動地「聽一聽」,而是一種積極的參與方式。為了解決這次的矛盾,我運用了《教練型管理者》一書中的深度傾聽「接納-回應-求證」,讓所有當事人感到被尊重、被理解,進而尋找到解決方案。

1. 與老先生的溝通

老先生認為自己的需求應該被優先考量,他的情緒很激動,甚至責難居服員。我先選擇接納他的感受,告訴他:「我明白您的牙口不好,需要軟質的食物才好咀嚼,也認同你蒸軟的方式。」接著回應他的需求,承諾會儘量調整服務方式,而不提及這是女兒的要求,以免激化他的情緒。最後,我求證道:「如果我們中午一次送兩份便當,您這樣可以接受嗎?」這一步,不僅確認他的需求,也讓他感到自己被重視。


2. 與女兒的溝通

當我致電女兒時,她的聲音聽起來非常疲憊,甚至在電話中哽咽著說:「我真的已經盡力了,可是他根本不聽我的話。」我先靜靜聽著,接著說:「您的辛苦我們都看在眼裡,不能被理解的感受確實很糟。」接著回應她的擔憂,解釋如果不尊重父親的需求,他可能拒絕服務,自行購買會導致更大的安全隱患。我進一步求證她的想法:「如果我們嘗試滿足父親的需求,這是否能減少衝突,為你們的關係帶來一點改善的空間呢?畢竟人只有在感覺良好時才會願意做出改變。」這讓她開始思考,最終同意嘗試新的安排。


3. 與居服員的溝通

居服員感到被責難後情緒低落,對服務熱情減退。我先接納她的感受,說:「被責罵真的很委屈,你的努力我都明白,其實妳不該承受這些。」接著回應她的顧慮,承諾未來會優先安排新的班次補充她的收入。最後,我求證她是否能接受目前的調整,並感謝她的配合。


經過三方的溝通,老先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他的情緒不再那麼激動;女兒雖然心中有些遲疑,但也選擇妥協,讓父親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續;居服員在情緒獲得安撫後,也能理解案家的情形,願意不計前嫌在中午送兩個便當給老先生。


融入生活:用「接回球」實踐傾聽


傾聽不僅僅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技巧,更是一種可以融入日常的溝通習慣。我總結了傾聽三部曲的口訣:「接回球」,幫助我們更好地在日常對話中運用:


1. 接住:接納對方的情感與觀點

傾聽的第一步,是接住對方拋過來的「球」。用開放的心態接受對方的表達,不帶評價或否定。

• 例子:只聽不說,先關注對方的感受和情緒


2. 回應:正面肯定對方的感受

肯定對方的感受或需求,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這一步能建立信任,促進深入對話。

• 例子:「你的擔心很合理,我能理解你的顧慮。」


3. 求證:確認需求,找到共識

最後一步,求證對方的真正需求,避免誤解,進一步促進共識。

• 例子:「所以你的意思是,希望事情這樣處理,對嗎?」


用「接回球」的方式,我們不僅作到深度傾聽,也能讓每一次對話成為彼此理解的契機。當我們把這樣的習慣融入生活,關係就會更加和諧,生命也會更加豐富。


結語:傾聽是照護的核心


這件事讓我更加體會到,深度傾聽是一種照護中的核心能力。它能化解情緒,促進理解,甚至為改善關係打開一扇新的窗。每一次深度傾聽的過程,都是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與支持。


《照護》一書中提到:「言談中的語氣也可以成為照護的一部分。」


通過深度傾聽,我看到的,不僅是問題的解決,更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結的美好。當我們學會傾聽時,照護不再只是任務,而是人心深處的溫暖陪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