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驗到文字:掌握文字背後的心法與轉化秘訣
當初這門課的誕生,主要源於在學校參與活動時,結識了一位日文系的日籍老師。後來,由於國際合作的需求,我們與日本高齡者社區展開了多次合作。回想自己過去的語言學習經歷,我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什麼語言天賦。從小,我對於語言和文字的掌握能力就不強。記得小時候,我的數學幾乎都是滿分,但在語言學習方面卻總是表現不佳。即便閱讀了許多書籍,我仍然缺乏扎實的文字掌握能力。
現在回頭反思,我意識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過去對活動後的檢討與反思(覆盤)做得不夠深入。這也是我在2022年參加「書店老闆課程」後的一大體悟。我發現,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有過體驗,但卻缺乏內省的機會。此外,或許是因為沒有適當的場合讓我們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因為我們對某些事物不擅長,便選擇退縮,不參與、不介入。
多元文化行銷專案揭秘:聚焦高齡者的日文脈絡與精準策略解析
「老師,我覺得即使這個案例你沒能成功拿下,你也一定可以找到其他的工作。」一位同事這樣對我說。其實,我也曾經這樣想過——或許是因為我享受著每個人生階段的過程吧!
我從小到大都在台灣的學校接受教育,一路就讀國立學校。選擇國立學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家境屬於小康,另一方面是我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每次都盡全力去追求極限。正因如此,我對自己在每所學校的表現都感到問心無愧。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失心並不那麼重。真正讓我開始萌生出國想法的契機,是在碩士一年級時參與的海外訪查,以及隨後在日本鹿兒島大學的一年交換留學。雖然在日本待了一年,但我的演講能力和溝通能力並不算突出。相比其他朋友,我的進步幅度其實並不大。然而,對於像我這樣背景的人來說,這次交換留學的經驗開啟了後續的機會。比如,我得以持續與日本專門學校或相關學校合作,推廣茶藝文化。時至今日,我甚至能利用兩小時的課程,自信地分享台灣文化與藝術課程。那麼,我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過去,其實我從未深思過自己為何要推廣茶藝,也沒有探索過背後的底層脈絡。當時,純粹是因為我和朋友有心想推廣茶藝文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現在的學校,我逐漸有了更多的思考與實踐。與日本藝術家朋友的合作,讓我開始在課程創作中融入更多元素;此外,我們也針對高齡場域,結合環保議題展開討論,將廢棄材料和舊衣物轉化為藝術展覽作品。
在這個過程中,我全心投入課程的研發,深入思考教案的設計與實施細節。經過反覆的實踐與調整,這些課程已完成多次迭代。實際上,我經歷了長達36週的課程設計與優化,並額外前往高齡社區與理事長多次討論與修正,累計投入的時間超過40週。
我將這次課程的學習影片放在留言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課程成果展亮點:多元文化行銷的延續,同學會交流與師生共學脈絡深度對談
也正因為前面這36週的課程訓練,再加上一位老師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與藝術家共同規劃學生種子隊的課程。我們嘗試將原本的團體教案轉換為兩人一組的教案,並估算所需的時間。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30分鐘適合用於講座,2小時則可用於手作活動。
這次經驗讓我在面對日本高校來訪時,對手作內容進行了再次修正,找出了更適合的方式。此外,我還設計了一份簡報,不僅展示了我們學校的特色,還希望藉此讓他們對未來來校就讀充滿期待。
與種子隊學生設計創意思考的課程
一個月前,我接下了這個在日本進行兩小時分享的任務。在準備過程中,我對自己的課程進行了多次教案修正,希望能設計出更多方案並完善運作流程。由於日文是我相對不擅長的語言,溝通對我來說有一定的挑戰,因此我投入了更多時間準備這門課程。幸運的是,如果在語言傳達上有困難,還有一位日籍老師能協助翻譯。不過,我依然選擇自己完成所有日文逐字稿,並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最終,日本的朋友們對課程感到非常滿意,甚至對作品進行了全新的嘗試。他們表達了希望將作品拆除的想法,而我很慶幸在課程前一天與日本藝術家討論過拆除方法,包括如何操作及可行的工具。這一部分或許是文化差異的體現,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特地來到台灣,想將創作的作品帶回日本。這讓我更加感受到,藝術創作課程中的成果不僅僅是作品本身,更是參與者心中珍貴的回憶與意義。
日本高中生的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