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2023貞楷史學講座,杜正勝院士講「周秦一貫論試說」。
院士嘗試解釋「周道」是什麼,並且堅決反對使用孔子或以後的史料,認為那些都是不可信的史料。院士在解說殷人的管治與周公之道時,於《尚書》只選用了《盤庚》、《康誥》、《多士》等篇章。其後,解說文王之道時,批評孔子所說「三分天下有其二」非常空泛,接着竟然引用出土不久的《清華簡・保訓》。
簡單搜查一下,《保訓》裡的「中」至少有八種說法,各有各的理據。這已是2011年的整理,過了十幾年,應該又出了不少說法。關於出土文獻,院士作為一個嚴謹的學者,這次有點遭遇滑鐵盧了。院士在眾多說法中,採用了把「中」解釋為「眾」的說法,卻沒有說明原因。
院士利用《清華簡・保訓》的資料,又說內容可以跟《楚辭・天問》、《竹書紀年》的資料相吻合。這是很奇怪的論述。首先,《清華簡・保訓》的作者是誰?不知道。〈天問〉的資料來自哪裡?不知道。〈竹書紀年〉講的就是事實嗎?不知道。這麼多不知道的情況下,這些資料為何比《尚書》、《論語》、《孟子》來得可靠?既然《尚書》裡的記載是經過美化的,為何〈保訓〉的記載不能經過美化?既然《論語》裡的記載不是真文王,何以〈保訓〉裡的記載就是真文王?
其後,院士又說文王被囚於羑里,因此演《易》有了六十四卦。這個故事有記載於《史記》,但是這又何嘗不是儒家美化《易經》來源而編出來的傳說?院士又引用《史記》說明文王的武功、每年征伐,院士說:
這是真正的歷史欸!真正的歷史欸!不是文王啥米德、感動,沒有感動。
院士寧願相信漢代的《史記》,而不是先秦的文獻,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問題是不說明相信的原因。不能說因為它是儒家文獻,所以不相信,這不是客觀的學術語言,也不會是院士等級的人會提出的理由。
後來,院士再引用《荀子・強國》來說明荀子在秦國看到了古之民、古之吏、古之朝,正是在秦國裡看到文武周公之道。我用院士的邏輯,就可以說《荀子・強國》是經過秦代的美化,用意是透過荀子來稱讚秦國,強化秦國統一的正當性,這也不是真正的秦國。為什麼儒家講的文王不是真文王,講的秦國卻又是真秦國呢?
現在的文史哲學術圈有個未經論證的假設,也是從五四運動以來就如此了——「打倒孔家店」。凡是儒家論述,都是不實的、美化的、虛構的;凡是儒家外的論述,都是可信的、可靠的、有價值的。這種預設是需要論證的,而不是「想當然爾」。當然,反過來一面倒地相信儒家論述也是不客觀,這群學術圈的領頭羊不假思索地摒棄儒家論述,只會轉眼成了帶着羊群迷失方向的歧路羊。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