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科·莫朗:畫中的城市,心中的結構 Vasco Mourão: Structure dans l'espri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葡萄牙藝術家瓦斯科·莫朗(Vasco Mourão)從小就喜愛畫畫,而馬是他最愛畫的主題,開始學習建築設計時,興趣才轉向城市與都市景觀。瓦斯科認為繪畫是一種思考方式,也是解讀周遭世界的工具。當他需要解釋或理解某些事物時,會試著將它們畫出來,並透過繪畫分解其結構。


瓦斯科習慣隨身攜帶筆和小筆記本,用來隨時記錄靈感或繪製腦海中的建築草圖;這個習慣,無意間成為他從建築師轉型為藝術家的契機。在葡萄牙擔任建築師數年後,瓦斯科搬到了巴塞隆納,與一位建築師朋友一同工作。由於住家與工作地之間有段距離,他便利用搭地鐵的時間,在筆記本上隨興創作一些誇飾且變形的建築圖像。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作品累積成了幾本厚厚的筆記,朋友在看到這些創作後,鼓勵他架設網站,將這些通勤時期的繪畫作品分享給更多人。令他感到驚訝的是,他開始收到報刊雜誌,如《紐約客》、《華盛頓郵報》及《國家報》(El País)的插畫邀請,甚至和蘋果合作,利用iPad Pro的應用程式Procreate繪製建築圖。



沒有刻印、數位工具或機器操作,瓦斯科創作只需要一支筆;每一筆線條的誕生,都是他用筆尖的墨水親手完成。他親自描繪每一個形體,讓筆觸的瑕疵、可能的錯誤或偶然的痕跡自然顯現,這些細微之處成為作品中無可取代的個人印記,展現出獨特而生動的風格。


在創作前,他會事先進行思考與探索,直到感覺自己對想要創作的內容有充分理解後才執筆。因受過建築師專業訓練,瓦斯科了解建築物與城市是如何構成,以及其內含的元素。他表示,建築物和城市的構成遵循一套規則1(美學、材料、經濟、歷史等),反映出社會特性。在藝術創作中,瓦斯科以敏銳眼光2,對城市進行初步分析,剖析細節,再反覆觀察,突破固有的界限3,並自由地運用構成元素,將它們重新排列;他將所見世界幾何化,結構化,轉為可視化的「地圖」,並以自己的方式重現出來4


為隔絕外界打擾,他創作時會戴上耳機,一畫就是3、4個小時起算,完全沉浸於創作中,所有意識都凝聚在繪畫的緩慢進展上。他以諾貝爾文學獎葡萄牙作家喬賽‧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的寫作過程來譬喻自己創作過程:

…… il préférait travailler à partir d'une base simple, mais puissante. Comme s'il avait inscrit sa marque sur le sol et qu'il avait commencé à creuser à cet endroit-là, s'enfonçant de plus en plus profondément au cœur des limites claires qu'il avait fixées au préalable. (他偏好從一個簡單但強而有力的基礎開始創作,就像是在地面上劃下一個標記,然後從那裡開始挖掘,越挖越深,深入到他原先設定的清晰邊界之中



時間是瓦斯科創作中一個基本要素。《New York Strip》這幅作品花了他大約兩周時間完成,從畫布左邊開始畫到右邊,他形容:「像是在寫一段由建築構成的冗長句子,畫布的細長形狀帶給我一種非常直觀的時間流逝表達。」繪製過程像是從左邊開始到右邊結束的時間軸,隨著筆觸推進,時間也在不斷前進,讓觀者對時間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感知。



瓦斯科喜歡在行走中觀察城市,捕捉豐富的建築影像,並以此為靈感,創造出嶄新的城市:

Le terme « flâneur » décrit parfaitement la manière dont j'aborde une ville : marcher sans hâte, sans itinéraire fixe, sans destination ni objectif et regarder attentivement ce qui m'entoure. Je me déplace dans la ville avec le plus d'attention possible, mais en laissant la place à la sérendipité et au hasard, afin d'apprécier les espaces que je traverse comme d'immenses accumulations de détails, de nuances et de subtils contrastes.(「漫步者」這個詞完美地描述了我探索城市的方式:緩步而行,不預設固定路線、目的地或目標,專注地觀察周圍的一切。我盡可能地以最大的專注力穿梭於城市,同時任憑偶然和隨機發揮;欣賞我跨越的空間──由無數的細節、色調和微妙對比積累而成的空間。)



超越傳統的紙張,瓦斯科開始嘗試使用多種不同的材料來探索繪畫的界限:金屬板與紙張有著相同的厚度,同時能直接貼在牆上;黃銅提供更多的創作可能,因為反射而產生光的流動,隨著觀者視角而變化色彩,使作品具有獨特的光澤,從而創造出一種介於雕塑和繪畫之間的效果。此外,破碎的大理石板賦予作品一種「考古感」,在其上覆蓋著一層層的墨水、木炭與噴漆,最終作品以拼貼方式呈現,每片石板似乎在互相對話,像一件向外延展,仍保持某種未完成的狀態的藝術品5


瓦斯科從未在畫作中描繪任何人物,因為他認為這些人已隱然存在於他的城市中,無須具體呈現。然而,在最近以香港為主題的作品中,一個近距離的肖像重疊6在密集且重複的城市景觀上,以一種強而有力的方式,表達出一種獨特的人性維度,與城市形成鮮明對比7。他解釋了加入面孔的原因:像香港這樣高度密集的城市,加上繁忙的生活節奏,可能給人一種壓迫感,甚至感覺不近人情。但他意識到這城市中最有趣的部分,實際上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及其特性;在香港街頭偶遇的人們,讓城市變得如此迷人和充滿溫暖。



瓦斯科巧妙地突顯出在牆後呼吸的那份人性,讓城市變得生動且富有人情味,喚起觀者的旅行回憶、童年往事,或當下的情感,讓觀者仿佛置身於他所呈現的城市漫遊中。他的作品不斷強調線條和呼吸的詩意,展現了城市空間如何交織在一起,賦予了城市節奏,猶如譜寫一首對建築的頌歌。透過作品的心理投射作用,我們被邀請用全新視角審視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重新關注它們、理解它們的輪廓,最終去愛上它們的獨特性。

 

更多Vasco Mourão的作品,請瀏覽https://mistermourao.com


 

 


Lexique:

1.   Un ensemble de règles:ensemble (n.m.) 全部,整體,un ensemble de + qqch. 表示一套、一組或一系列,副詞短語很常用dans l'ensemble (adv.) 總體、一般來說。

2.   Avec l’œil acéré:以敏銳的眼光。acéré (adj.) 銳利的,動詞是acérer,使尖銳。

3.   這裡的動詞依序是analyser, décortiquer, observer, décloisonner,可以從中觀察到一種層層遞進的語感,表現出藝術家對城市及其細節進行深入探索和描繪的過程:

[1]  Analyser (v.t.) 分析:指對城市進行理性和整體的理解,探索其內在結構和特徵。

[2]  Décortiquer (v.t.) 剖析:進一步深入,將城市的表象逐層剝開,揭示其隱藏的層次和細節。

[3]  Observer (v.t.) 觀察:用敏銳的目光仔細審視城市的一切,從整體到細微處。

[4]  Décloisonner (v.t.) 打破界限:突破固有的界限,將不同層面的元素聯結起來,重新構建新的理解。

4.   原句il géométrise, structure, cartographie, restitue le monde qu'il voit,動詞使用同樣帶有層次,有意用與建築相關的詞彙,表現了創造、結構化與重建的過程:

[1]  Géométriser (v.t.):使幾何化;géométrie (n.f.) 幾何學,géométrique (adj.) 幾何(學)的。

[2]  Structurer (v.t.):構成,使有結構;structure (n.f.) 結構,機構。

[3]  Cartographier (v.t.):繪圖;名詞是cartographie (n.f.) 地圖繪製術,carto‑表示carte (n.f.) 卡,圖,graphie源自希臘文 graphein, 表示 écrire  (v.t.) 寫;cartographique (adj.) 製圖的。

[4]  Restituer (v.t.):修復,重建。

5.   使用的材料:金屬板 La feuille de métal、黃銅 du laiton、破碎的大理石板 les plaques de marbre brisées。

6.   Se superposer à/ sur qqch.:疊合在⋯上,加在一起。

7.   原句Un moyen puissant de transmettre l’idée d’une dimension humaine unique contrastant avec la ville:Un moyen puissant 有力的方式,transmettre (v.t.) 傳遞,dimension (n.f.) 尺寸,維度,contraster (v.i.) (+ avec) 與⋯⋯形成對比。

 

 

參考來源:

Axelle Delorme, « Vasco Mourão », in Argument Hors-série N˚ 839, décembre 2024, pp. 62-77

avatar-img
3會員
51內容數
這個平台提供關於法國時事、心理學、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文章,文章內會介紹該領域的法文詞彙和使用到的文法,希望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幫助對法文有興趣者學習法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d Ast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793年,法國大革命分子褻瀆了法國歷代國王的陵墓,路易十四的遺體被丟進亂葬坑,而他加了防腐劑的心臟21因存放在其他地方而倖免,卻被轉手賣給了畫家亞歷山大·保·德·聖馬丁和馬丁·杜林。據說這兩位畫家利用路易十四被研磨的心臟作為顏料繪製。盧浮宮擁有杜林的《廚房內景》 ,但拒絕讓該畫作進行分析。  
1.    國定假日8月15日因路易十四而來 在23年的婚姻中,路易十三與安妮·德·奧地利經歷多次流產1後,原已對擁有子嗣不抱希望,但安妮卻在37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 路易,於1638年9月5日出生在聖日爾曼昂萊城堡,被認為是「上帝所賜」。對皇室夫婦來說,這個神賜之子是聖母瑪利亞的奇蹟之作!
在全球化的媒體浪潮下,所謂「專業評論家」正主導各國輿論場。無論是巴黎的新聞台還是紐約的脫口秀,他們幾乎無處不在;從國際政治到流行文化,他們各種議題都能侃侃而談。在法國,這些上節目的名嘴們不再局限於專業背景,而是能自信地評論任何話題。這種現象已成為全球媒體的共同特徵。究竟是什麼推動了這一趨勢?
在考古學的領域中,有著許多令專家和學者們感到棘手的未解之謎。這些謎題至今仍持續被研究與討論,顛覆了我們對古代文明的理解,反思其複雜性和多樣性。以下將列舉五個至今待解答的考古謎題,並揭示其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金字塔銘文:古埃及文字的隱喻   金字塔銘文(Les Textes
「法拉芭拉之園」工程始於1971年,直到1976年才真正完工。整個建築,漆上白色聚氨酯,繪上黑色線條,牆壁和地面均以混凝土建成。園內中央矗立著「法巴拉別墅」,由層壓樹脂製成,別墅內設有前廳7,通向「邏輯之室」,進入該空間前需經過一道雙扇門。法拉芭拉之園於1998年正式列為古蹟。  
情緒真的有辦法以科學方法測量嗎?在基礎研究的框架下,測量情緒是為了識別其背後的機制,透過觀察神經退化性疾病、有藥物成癮或心理疾病的患者的生物機制運作是否失調,去衡量及理解情緒。在測量情緒前,一個人必須先說出自己的感受,可美國杜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凱文·拉巴爾指出,很多人是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1793年,法國大革命分子褻瀆了法國歷代國王的陵墓,路易十四的遺體被丟進亂葬坑,而他加了防腐劑的心臟21因存放在其他地方而倖免,卻被轉手賣給了畫家亞歷山大·保·德·聖馬丁和馬丁·杜林。據說這兩位畫家利用路易十四被研磨的心臟作為顏料繪製。盧浮宮擁有杜林的《廚房內景》 ,但拒絕讓該畫作進行分析。  
1.    國定假日8月15日因路易十四而來 在23年的婚姻中,路易十三與安妮·德·奧地利經歷多次流產1後,原已對擁有子嗣不抱希望,但安妮卻在37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 路易,於1638年9月5日出生在聖日爾曼昂萊城堡,被認為是「上帝所賜」。對皇室夫婦來說,這個神賜之子是聖母瑪利亞的奇蹟之作!
在全球化的媒體浪潮下,所謂「專業評論家」正主導各國輿論場。無論是巴黎的新聞台還是紐約的脫口秀,他們幾乎無處不在;從國際政治到流行文化,他們各種議題都能侃侃而談。在法國,這些上節目的名嘴們不再局限於專業背景,而是能自信地評論任何話題。這種現象已成為全球媒體的共同特徵。究竟是什麼推動了這一趨勢?
在考古學的領域中,有著許多令專家和學者們感到棘手的未解之謎。這些謎題至今仍持續被研究與討論,顛覆了我們對古代文明的理解,反思其複雜性和多樣性。以下將列舉五個至今待解答的考古謎題,並揭示其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金字塔銘文:古埃及文字的隱喻   金字塔銘文(Les Textes
「法拉芭拉之園」工程始於1971年,直到1976年才真正完工。整個建築,漆上白色聚氨酯,繪上黑色線條,牆壁和地面均以混凝土建成。園內中央矗立著「法巴拉別墅」,由層壓樹脂製成,別墅內設有前廳7,通向「邏輯之室」,進入該空間前需經過一道雙扇門。法拉芭拉之園於1998年正式列為古蹟。  
情緒真的有辦法以科學方法測量嗎?在基礎研究的框架下,測量情緒是為了識別其背後的機制,透過觀察神經退化性疾病、有藥物成癮或心理疾病的患者的生物機制運作是否失調,去衡量及理解情緒。在測量情緒前,一個人必須先說出自己的感受,可美國杜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凱文·拉巴爾指出,很多人是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今天來張小丸子版的畢卡索, 每週二社大線條協奏曲是我放鬆的好時光。 老師分享了畢卡索的生平, 我真的很不喜歡他這個人呀! 不過他的藝術真的很重要。 我是個俗人, 道德感強, 所以他的情感關係面, 我現場直接說: 「老師!我不喜歡他,從小就不愛 老師:沒關係,我們是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Thumbnail
自問對藝術家張狂的性格難以理解,所以從沒想過閱讀有關藝術家生平的書籍。不過有次閒逛書店,偶然看到「有人低頭看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宣傳字句,讓當時努力追逐夢想的我深感共鳴,立馬就買下。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今天來張小丸子版的畢卡索, 每週二社大線條協奏曲是我放鬆的好時光。 老師分享了畢卡索的生平, 我真的很不喜歡他這個人呀! 不過他的藝術真的很重要。 我是個俗人, 道德感強, 所以他的情感關係面, 我現場直接說: 「老師!我不喜歡他,從小就不愛 老師:沒關係,我們是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Thumbnail
自問對藝術家張狂的性格難以理解,所以從沒想過閱讀有關藝術家生平的書籍。不過有次閒逛書店,偶然看到「有人低頭看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宣傳字句,讓當時努力追逐夢想的我深感共鳴,立馬就買下。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