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現在的學生總是低頭玩手機,對學習無感,也不尊重老師,這是誰的責任?」,「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教書的老師,才是最辛苦的,政策不懂我們,課綱不適用現場……」
學生應該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不好、不專心,是他們自己的問題。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單純指責學生並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不是我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吸引學生?是不是我的課程缺乏對他們的吸引力?這些思考讓我更積極地改進教學,不再一味地將責任推給學生。
此外,我發現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遠超乎我的想像。有些孩子缺乏動機,不是因為他們不願學,而是家中的環境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與引導。這讓我意識到,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然而,家長本身也可能在經濟壓力與生活重擔下無法全力陪伴孩子。
後來,我發現政策層面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資源分配不均、課綱的設計,無不牽動著校園文化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然而,即便政策有待完善,也無法完全歸咎於此,因為社會與時代的變遷帶來了更深層的挑戰。科技的進步、資訊的氾濫,讓我們的教學環境變得更加複雜。
原來,「這個問題沒有單一答案,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責任。學生、老師、家庭、政策,甚至時代變遷,都在影響著教育的樣貌。」
「我們或許無法立即改變政策,但在現場,我們能做的,是盡力教好每一個孩子。這也許無法改變整個世界,但它有機會改變那些正在你我面前成長的生命。」
教育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責任,在這複雜的過程中,最能掌控的,是我們自己能做的事。或許我們還不足以改變大環境,但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其所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當有一天,我們能累積足夠的力量時,也許就能創造出真正符合期待的教育環境。在那之前,每一份用心的教導,都是為更好的未來種下的種子。無論環境如何改變,我們能選擇的,是用心守護我們所相信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