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急症需要快速反應和專業處理,因其生命體徵脆弱且易受環境影響。窒息、低體溫和心肺復甦是最常見的新生兒急救情境,EMT需掌握正確技術,確保新生兒獲得即時且有效的干預。
1. 新生兒窒息(Asphyxia in Neonates)
病因與高危因素
- 常見病因
- 分娩過程中的氧氣供應中斷(如胎兒窘迫、臍帶繞頸)。
- 胎便吸入綜合症。
- 呼吸道異常或羊水阻塞。
- 高危因素
- 早產、低出生體重。
- 母親妊娠期合併症(如糖尿病、高血壓)。
臨床表現
- 呼吸微弱或無呼吸。
- 心跳<100次/分鐘或無心跳。
- 膚色紫紺或蒼白,肌張力低下。
EMT的處置要點
- 確保氣道暢通
- 將新生兒置於暖和乾燥的平面,頭部略微抬高以避免氣道阻塞。
- 若有羊水或胎便阻塞,可輕柔吸除口鼻分泌物。
- 呼吸支持
- 無自主呼吸: 提供正壓通氣(PPV),使用嬰兒復甦氣囊(BVM)進行每分鐘40~60次通氣。
- 輔助氧氣: 確保SPO2逐步提升(1分鐘後達60%~65%,5分鐘後達80%~85%)。
- 後送計劃
- 確保新生兒氣道暢通,心跳穩定後送至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
2. 新生兒低體溫(Hypothermia in Neonates)
病理與高危因素
- 病理機制
- 新生兒體溫調節能力差,失去熱量快,特別是在濕冷環境中。
- 高危因素
- 早產、體重低於2500克。
- 分娩現場溫度低或新生兒暴露過久。
臨床表現
- 皮膚蒼白或冷,四肢末端發紺。
- 呼吸變慢,反應遲鈍,嗜睡。
- 低血糖或心跳減慢(晚期表現)。
EMT的處置要點
- 保暖措施
- 立即擦乾新生兒,移除濕毛巾,並用乾燥、預熱的毛巾包裹全身(特別是頭部)。
- 使用輻射加熱燈或暖箱,維持環境溫度在26~28°C。
- 體溫監測
- 使用紅外體溫計或探針監測體溫,目標核心體溫維持在36.5~37.5°C。
- 後送計劃
- 低體溫新生兒需後送至NICU,並通報病史與現場處置情況。
適應症
- 無呼吸或氣喘式呼吸(Gasping)。
- 心跳<60次/分鐘,對正壓通氣無反應。
EMT的處置要點
- 基本復甦程序
- 1分鐘內完成乾燥、吸引分泌物與正壓通氣("Golden Minute")。
- 心肺復甦(CPR)
- 按壓位置: 兩指放置於胸骨下1/3處,或使用雙拇指技術環抱胸部按壓。
- 按壓速率: 120次/分鐘(按壓與通氣比30:2)。
- 按壓深度: 約胸腔前後徑的1/3(1.5~2公分)。
- 藥物使用
- 若心跳持續低於60次/分鐘,可考慮靜脈或骨內注射腎上腺素(0.01~0.03 mg/kg)。
- 後送與監測
- 後送途中持續監測生命徵象與SPO2,並通知醫院準備新生兒加護處置。
4. 案例分析:新生兒急症的現場處置
案例1:窒息的新生兒
一名早產男嬰出生後未呼吸,心跳為80次/分鐘,膚色蒼白。
- 處置:
- 輕柔吸除口鼻分泌物,提供正壓通氣(BVM)。
- 心跳上升至120次/分鐘,患兒膚色轉紅潤。
- 保暖後送NICU,通報早產與初步窒息的病史。
案例2:低體溫的新生兒
一名低出生體重嬰兒在寒冷的環境中出生,核心體溫34.5°C,呼吸微弱。
- 處置:
- 擦乾後包裹於預熱毛巾中,並置於輻射加熱燈下。
- 給予高濃度氧氣,持續監測體溫。
- 後送途中記錄核心體溫回升情況,通報醫院準備保暖與代謝檢查。
案例3:心跳停止的新生兒
一名足月男嬰出生後無呼吸,心跳<60次/分鐘。
- 處置:
- 提供正壓通氣,同時開始胸外按壓(雙拇指技術)。
- 心跳仍未改善,靜脈注射腎上腺素0.01 mg/kg。
- 心跳恢復至120次/分鐘後,持續監測並後送NICU。
5. 結語
新生兒急症處置強調及時性與專業性,特別是在窒息、低體溫與心肺復甦的應對中,EMT需熟練掌握正確技術,並結合保暖和後送計劃,確保新生兒獲得最佳醫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