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優越感的陷阱:如何辨別偽裝成教導的高傲行為

理性優越感的陷阱:如何辨別偽裝成教導的高傲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有時候,他的能力真的比較好、年紀真的帶給了他一些經驗。而這時候他似乎很有理由可以「糾正」別人。這是理性優越感的陷阱。

我最近發現,有時候喜歡溫和、婉轉勸導別人,不要驕傲、不要有菁英的驕傲的人,其實往往最高傲。

這是一條非常模糊的分割線,究竟是良藥?還是高傲的人自我保護?


我先解釋我的觀點:

當今天有人對別人評價說,對方太高傲導致人和不好的時候。其實往往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高傲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評價。


高傲的人,容易產生社會性比較。


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價值有強烈的渴望認同感,也可以說是不安全感。他們需要試圖在否認別人上,建立自我意義。

而這種人如果是有一些地位或是年紀,會特別喜歡用教導或是糾正的方式,來建立自我價值。

例如

「年紀大的,喜歡開頭說,我年輕的時候,就懂....」

「你現在還年輕,所以容易...」

難道,這些教導都沒價值嗎?其實不一定

因為有時候,他的能力真的比較好、年紀真的帶給了他一些經驗。而這時候他似乎很有理由可以「糾正」別人。這是理性優越感的陷阱。


雖然從邏輯上來剖析,這樣的價值建立完全沒有價值。

因為如果你的價值建立在,你覺得你比別人好。

但是你不停貶低別人,覺得別人沒有價值。

那麼即便你比沒價值的人好,那你是否也沒什麼價值?


回過頭來說

那麼,真的教導跟為了展現高傲差別在哪裡?


差別在兩個點,「教導不會努力展現自我的成果」 以及 「教導不會拼命把失敗歸因給你」

如果一個人,在糾正別人的時候,是不停地說自己怎麼做?做得多好?而不是從你的立場說明,具體上應該怎麼改進?高機率,他其實在展示理性優越感。

另外,大家出社會一段時間以後,我想大概都有感覺。沒有一個人一無是處、大家都是優缺點參雜。因此一個專案的失敗、產品的失敗,很低機率全是一個人錯。跟組織、跨部門等都有很高的關係。

如果一個人的糾正,一直用這樣的句型「你做了什麼才導致什麼?」那麼高機率,在推鍋,以展示自己的優越。

這時候理性優越感告訴他們:「我是在指出事實,這並不是高傲,而是我懂得比他們多。」


高傲的人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強化「權力意志」


寫到這裡,下一個問題就是,我今天評價這個人高傲,是否也可能是因為我高傲?要怎麼逃離「高傲的陷阱」

方法就如同尼采提出「權力意志」概念的時候,也同時提供了解方。就是透過提問,打破現有的權力意志,透過價值重估,建構新的權力意志。

具體回歸到這個案例,我認為要提問以下幾個問題,是好的解構方式:

「如果我是他,為什麼我會這樣做?」

「為什麼我需要給他意見?失敗都是因為他嗎?」

多提問,為什麼他要這樣做?為什麼他要聽我的?我的意見真的比較好嗎?以這樣的方式解構自己,也解構別人的行為,不要讓高傲成功固化權力意志。


畢竟「謙遜並非看輕自己,而是少想自己。」


avatar-img
Samuel的沙龍
90會員
115內容數
除了翻譯各國新聞以外,會將過去演講的一些主題內容放上來。閒暇之餘,分享一些PM心得,歡迎參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amue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生有許多的不幸,有些悲傷,你找不到,也沒必要硬加上道理。但你心裡至少,要為現在所擁有的事物,感謝過去一切發生的悲劇。 這篇文想談談「如果」與「覆盤」,我之前一直在想,他們兩者的區別。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
人生有許多的不幸,有些悲傷,你找不到,也沒必要硬加上道理。但你心裡至少,要為現在所擁有的事物,感謝過去一切發生的悲劇。 這篇文想談談「如果」與「覆盤」,我之前一直在想,他們兩者的區別。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