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盲目地接受這樣的描述:我很有生產力,永遠停不下來。我和其他人一樣,完全忽略一項重要事實: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對自己的要求會超出合理界限。關於生產力議題我知道得很多,但還有很多我不知道。重點是,我對於該如何將生產力融入整體的人生藍圖,沒有適切的想法。或許,只是或許,我實際承受的壓力比自己以為的還要多,不眠不休地工作,我早已身心俱疲,只是不願承認。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有太多隱性壓力,就算我們的財富比百年前的人擁有的更多,死亡率大幅地減少了,但——我們變得更不快樂了。這個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到底要多少金錢才能讓人自由?據說不管是富人或是一般人都是要再多50%才行。而其實金錢所能帶來的快樂也有邊際效應,並不是愈多愈好。
我們被驅使著達成更多的成就,完成更多的工作;承擔難以負荷的責任,感受焦慮、疲累、筋疲力盡,以至於沒有時間放鬆、休息,時常被追得沒有所謂的思考的時間,或感受不到人生的意義。
看著別人結婚、生子,能夠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或是在學業、事業上有所成就,能夠自由地去旅行、能夠一無反顧地裸辭去追夢,你很欣羨;但你沒有辦法,你時時充滿焦慮。
國民平均月薪五萬多,但自己呢?出社會十幾年還是領著3開頭的薪水,明明已經很努力了,有工作時被工作量跟突來的任務追著跑;沒工作時又被經濟的壓力或罪惡感追著跑;這讓人感到無比的喪氣。
新的一年彷佛要制定目標才行,身為上一本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作者,往年都有三、四個目標;而作者今年的目標則是:「仔細思考如何照顧自己。」,知道自己做哪些事能感受平靜,並長久地保持。重點是不要貪多。
作者提出了六個「過勞」的因素:
「工作量」、「控制」、「報酬」、「社群」、「公平」、「價值觀」,這些都會影響你工作時所產生的慢性壓力。
是否有合理的工作量?是否有自主權掌控工作?報酬是否得當?和工作上的同事、老闆相處是否融洽?是否有被公平對待,升職或加薪?而這份工作是否有符合你的志趣,激發熱沈?
工作很難都是完美無缺,但也不能都樣樣差,或某項特別的差。不然很難減少這些慢性壓力。
作者並提倡四個良好習慣:
「運動」、「與人產生連結」、「冥想」、「減少咖非因攝取」。
運動上每天至少二十分鐘,一個禮拜內要累積15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而在社交方面,實質的連結比虛擬的社群更有助心靈的穩定;冥想則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僅需專注在呼吸的當下即可;最後咖啡因被視為焦慮的來源之一,戒斷初期或會感到不適,建議要多喝水、運動、補充睡眠。
然後就是多接觸類比世界,而不是數位世界。 通常我們在數位世界花愈少的時間,內心就會愈平靜。
類比世界像是:寫字、畫畫、曬太陽、洗澡、跑步
數位世界像是:打遊戲、社群媒體、電子郵件
當然,也有界於類比與數位世界之間的,像是閱讀、管理金錢、和朋友聊天。
最重要的是在類比世借找到想做的事,然後放慢速度,用心品味當下。這樣也是能夠提高生產力的不二方法。
即使有看過同類型的書籍,也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內容,但在閱讀體驗上不會覺得枯燥或感到內容空洞,反而是提供重新審識的契機,推薦給那些容易焦慮的人。不過也提醒::若是有焦慮症還是必須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才行。
◎作者:#克里斯貝利
◎譯者:#吳凱琳
◎出版社:#天下文化 #遠見雜誌
◎出版日期:202304
推薦指數:🌟🌟🌟🌟✨
📝摘要句子:
• 我們必須正面迎擊在現代世界保持/找回平靜常見的敵人:我們對多巴胺的渴望。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導致我們過度刺激自己。如果要讓自己更接近平靜狀,就必須要讓降低「刺激程度」。
• 我們可以同時追求平靜和生產力。當我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工作時,生產力會高得多;但是,當我們內心在焦慮中拉扯,因而分心,生產力就會大受影響。
• 如果我們的工作(或其他事物)成為我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那麼 一旦失去它們,就會感覺好像失去某部分的自己。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閱讀 #焦慮 #平靜 #生產 #玉塵讀書